创业板带病起步是不祥之兆


创业板带病起步是不祥之兆

   伴随华谊兄弟等第三批创业板公司15日集中申购,短短20天时间里已有28家创业板公司实施IPO。但是,起步之初的创业板有着不小的隐忧(10月15日 新华网)。

    过高的发行市盈率已经触发各方争议。第三批9家公司中,发行市盈率最高的宝德股份为81.67倍,最低的华星创业也高达45.18倍,第三批IPO公司平均57.5倍的市盈率,比前两批已经高企的市盈率还高6.14倍。统计显示,28家过会创业板公司2008年利润总额较上年的整体增长率为37.4%,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整体增长率为38.24%。仅38.24%的增长,并不足以支持创业板高企的发行市盈率。IPO阶段价格过高,已经压缩了二级市场投资空间,不仅给二级市场投资者而且也给上市公司预埋了风险,同时也给承销商带来巨大风险。如果二级市场投资者保持谨慎、冷静,那么,承销商就会自食高价格之恶果。同时,上市公司一般都根据公司发行价安排资金使用,溢价过多募集的剩余资金如何使用也是一个难题。很可能造成闲置浪费现象。新股申购价较高的原因主要是承销商之间恶性炒作竞争的结果。这是创业板起步之初已经患上的疾病之一。

创业板与中小板雷同、主板像似问题是胎里带的疾病。创业板定位在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上,特别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机械方面。然而,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公司所属行业已经明显处于成熟状态,如吉峰农机所处的农业机械行业、西安宝德所处的钻井机械行业等。就是华谊兄弟挤进创业板,笔者也有不同看法。华谊兄弟公司创新含量多高、公司技术含量多大?是依靠创新和高科技吸引投资者还是依靠过眼烟云的众明星脸谱吸引投资者眼球,值得思考。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创业板中一些与主板相似的行业分布,使得创业板难以体现吸纳创新型公司的特点。这就不能不使人们担心,力主支持中小创新企业融资的创业板会否成为又一个圈钱场所。

   创业板起步之初就沦为造福神话和圈钱场地,更加令人忧虑。想成为亿万富翁?来创业板吧!资本市场的创富神话,正在创业板中激情上演。一家媒体在报道开头使用这样一段话,是对当前创业板起步之初的形象描述。上海财汇的数据显示,在28家公司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个人持股多达197人。仅以发行价计算,有72位股东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亿万富豪。“亿元富豪俱乐部”已在创业板诞生,更多的创富神话还在后头。试想,如果在一夜暴富、一夜进入“亿元富豪俱乐部”这种思想动机支配下,挤进创业板的公司能会是什么样的呢?可以肯定的说,当一个场所成为公司圈钱、个人暴富工具时,这个场所、市场很快就会被异化,就会完全违背创立之初的目的。可悲的是,创业板极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场所。

    笔者提醒投资者,从公司本身来说,创业板公司经营历史较短,规模较小,抵抗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从炒作操纵难易程度上看,由于公司流通股本较少,相对容易被操纵。在二级市场可能面临承销商和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博弈,而在二级市场里大部分是中小投资者。在这种博弈中,机构投资者利用其强大资金实力、高潮的操作技巧(骗术)往往成为最终胜利者,中小投资者往往接最后一棒,成为最终被套牢者。创业板有“直接退市”的规定,会导致最后接手的投资者血本无归。在创业板高价发行已经成为市场行为后,投资者更应冷静、理智、谨慎地对待创业板新股。

    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创业板的监管。严格上市条件,做到宁缺毋滥。对于较高的发行市盈率,呼吁证监会进行窗口指导,对发行机构提出的申购价给予指导,避免创业板过早产生泡沫。同时,笔者同意有关专家的看法,创业板应该设置更加完善的退市机制,增加退市成本,明确禁止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禁止买卖壳资源,真正做到有进有出,在市场化探索迈大步子的同时更要加大监管力度。只有切实让市场机制真正教训一下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后,才能使其真正牢记风险、谨慎投资。


新闻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0/15/content_12235625.htm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0/15/content_12239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