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洒热血写春秋


  10月16日上午,参加《课堂内外》创刊30周年纪念会。我发言指出,《课堂内外》的巨大成功,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爱心,二是大气。有爱心有大气,则可做大事,而且是造福于天下的大事。

  下午回家小憩。看到《军事文摘》09年8月上选摘了孔庆东《朱老总的四段情缘》,9月上选摘了孔庆东《林彪元帅的传奇情缘》。其实我更喜欢刊物中介绍武器和战例的其他文章。《教师月刊》9月号发表孔庆东《让孩子的人生起点高一些》。《大夏书系》09年冬季号推荐孔庆东教育文集《摸不着门》。《渤海早报》9月22日那天发表孔庆东《作协有了侠肝义胆》向孔和尚贺寿。《人民日报》不敢发表的文章,《渤海早报》敢发。天津人民有侠义精神啊。

  李宪源撰文说,所谓“台湾经验”,其核心就是做美国灰孙子。此话用于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是合适的,但能否概括台湾60年来的全部,尚需研究。

  淮北宋宏亚同学来信,指出温儒敏老师主编的语文教材中《离骚》的注释有问题,我会转告有关老师的。编教材其实是大学问,现在的教材不受学者重视,将来要出大问题的。

  傍晚去机场前往武夷山,参加中国现代文学第四届青年学者研讨会。在登机口遇到诸位北京赴会学者,颇为亲切,因为大家平时不怎么见面也。此会筹备时,我还是“青年学者”,此会召开时,我已经年过四分之三花甲,属于中年,因此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不知如何发言了。第二天由我作大会评议,我回顾了1988年第二届青年研讨会上众豪杰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20年过去了,我们的新一代学者更沉稳了,更复杂了,但真诚没有变,忧患没有变,我们的学科还是拥有美好的未来的。

  会后游览了武夷山,观赏了大红袍。60多岁的凌宇老师率先登上龙游峰顶,45岁的孔和尚紧随其后。过了一袋烟的功夫,30多岁的青年学者们也络绎上来,都说没看出孔老师肚子这么胖,登山却这么厉害。孔老师道:“要不是这个肚子,我现在已经到江西了!”晚上坐火车回京,与河北师大胡景敏和天津师大鲍国华同车厢,聊了些学术和文化问题。会议期间所住的青竹山庄很安静,几个晚上读了点杂书。金日成的回忆录《与世纪同行》第5卷,内容都是在东北抗日时期的斗争,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既有人民性的立场,也有高瞻远瞩的抱负和思考。写了很多具体的人和事,比如一个小小的战斗,一个普通的地主或贫农,显得有点啰嗦,但是正因为啰嗦,保留了历史的真实细节。另外值得重视的一点,是金日成的文艺观,他反对照相式的机械的“现实主义”,他希望文艺能够唤起人民的精神自觉,成为指引国民前行的灯塔,这与鲁迅的文艺观是相通的。

  还读了从台湾买回的易君左的《火烧赵家楼》和曾虚白的《世变建言》。前者很有史料价值,后者是60年代写的反共言论集,主要是向美蒋当局献计献策,今天看来都已十分荒唐可笑,但态度之认真,还是颇可敬佩的。可惜字印得太小,又是竖排繁体,看得太累。竖排繁体适合于看古书,一边吟哦章句,一边欣赏字体。以浏览信息和学习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现代阅读,竖排繁体跟横排简体比,就如同马车之于汽车了。在台湾看电视字幕,只要笔画超过十划的字,都是黑乎乎的一团,特别是超过十五划的字,就跟牛屎一样,如果几个字都是笔画的拥挤在一起,那就丑不堪言。其实古人遇到此种情况,往往会简化几个字,以求整体的美观,我正在看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便是这样。台湾街头绝大多数也都写“台灣”而不写“臺灣”。文言和繁体当然自有其价值,正如拉丁文肯定比当今的纽约式英语要风雅。但拉丁文时代的西方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倘若没有白话文运动,创造新的写作、阅读和传播方式,今天的中国,肯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也。

  20日照常上课,讲完了老舍的生平。很多学校邀请去讲座,没有孙悟空拔毛之术,只好谢绝。晚上吃的炒鸡蛋和伪哈尔滨红肠。

  21日边休息边读书。邓小平《1980年3月19日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说:“1949年到1957年,我们用八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这个时侯出来一股思潮,它的核心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领导。有些人是杀气腾腾的啊!当时不反击这种思潮是不行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是随着运动的发展,扩大化了,打击面太大了,打击的分量也太重。”“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1957年不存在反社会主义的思潮,或者对这种思潮不应该反击。总之,1957年的反右本身没有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3-244页)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从1959年到1964年,五十五万人中,三十多万人被分批摘除了右派帽子。

  收到步非烟新作,“天舞系列”的《魅月》和《葬雪》,万卷出版公司09年6月版。这些新武侠作者太能写了,我简直看不过来,只能先翻翻了再找感觉了。

  网友赠我《神圣的解构——鲁迅研究的四维审视》,四川大学出版社08年12月版,是“云南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由4位教师从4个角度对鲁迅进行讲解,方式和结构均很有特点,对鲁迅的论述也比较全面,用来复习考研,是一本不错的资料。

  《学术界》09年5期骆新泉《宋代男女词人楼意象词内容之比较》写得挺有意思,张小曼胡作友《归化异化翻译观在中国的接受》值得一看,张东张步文《论证据规则中“众所周知的事实”》颇具实践意义。该期的封面照片是北大龙协涛老师,最后有他的介绍。那日会见台湾教育大学的朋友时,龙协涛老师赠我大作《文学阅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04年版,金开诚写的序。这是一本努力打通主客体、打通中西艺术鉴赏理论,视野开阔的理论著作。与一般接受美学的论述不同,作者既重视符号的阐释,也重视情理的流程,并能结合作品进行具体剖析,表现出一种高品位的学术追求。

  《粤海风》09年4期有不少好文章。曾庆榴的《驱逐许崇智:玩弄权术的事件》,指出鲍罗廷与蒋介石汪精卫合谋挤掉了排名在蒋介石之前的许崇智,而且鲍罗廷明目张胆地说:“需要玩弄权术”,这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王泉根《中国姓氏的当代形态》指出当今姓氏观念淡化、大姓人口爆炸、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等现象。贺根民的《鲁迅接受林纾——痴迷与背离》,讲鲁迅与林纾的关系,梳理得相当清晰。谭畅的《重建“金圣叹式批评”》从“以作品评作品”、“文格即人格”和“自信洒脱,敢说真话”几个方面指出重建金圣叹式的批评是拯救中国文化批评界的当务之急。道理是不错,但环顾当今学者,都是学院八股体制培养出来的只会写那种注释满纸如同山羊拉屎的论文的工匠,能够同时做到上述三点,特别是有本事“以作品评作品”的,除了滥竽充数的孔和尚,还真没找到第二个也。

  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09年7号研究报告是杨松林(邋遢道人)的《拓宽视野,应对危机》,提出美国经济是一种“寄生经济”,中国必须摆脱这个寄生在我们身上的最大的流氓无赖。后面附录了他曾经发在网上的《看〈潜伏〉想起老爸》,杨松林的父亲杨章武就是个一面当着国民党高官一面为共产党工作的潜伏大师,对革命历史不能理解的青年朋友们,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洪子诚幺书仪两位老师出版了他们夫妇的散文集《两忆集》,北京大学出版社09年4月版,送给我一本。里面的很多文章我都读过了,态度真诚,味道隽永。此番又补读了几篇未读过的。我很钦佩他们二位的是,他们那个年龄段的学者,一般都把自己生平中的所有不如意的事情,完全归罪于共产党,仿佛一辈子都白活了,只有晚年住上了大房子,看了点裸体舞,说几句民主自由,才算是过上了“普世价值”的幸福生活。而洪老师幺老师不然,对待生活中的苦乐悲欢,有一种超越性的眼光。例如幺老师写的《结婚证的麻烦》,因为当年的结婚证没有盖章,20多年后就成了非法夫妻,她没有浅薄地把这看成是“共产党的罪恶”,而是由此看出,这完全是卡夫卡式的现代性的归宿:“现代人就是这样,他们的‘自我’是不真实的,只能由文件、符号、卡片档案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存在。”这是学者的态度,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态度。

  收到张三民杂文集《热血春秋》,中国文联出版社09年2月版。前边有三民跟我的合影,还有我的题词:“杂文事业,本质上是一种热血事业。用热血浇灌的杂文,才是生机盎然的宏文美文,才称得起千秋大业。”

  汉语中的“春秋”这个词儿很妙,这两个字合起来,不等于春天加秋天,也不等于年纪,也不等于“历史”。这二字之所以迷人,不是因为“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而是因为杨子荣的那句唱词:“甘洒热血写春秋”。在人类产生之前,茫茫宇宙,浩浩时空,都毫无意义。真正的春秋,是用生命写出来的。

  本期博客思考题:

  1、          你猜猜《课堂内外》月发行量是多少?

  2、          武夷山跟哪位圣贤的关系最密切?

  3、          赵家楼是谁家的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