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低碳生活是世界共同的呼声,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城市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最基本、最具体的要求。低碳城市的概念简单,但内涵丰富,真正做起来步履非常艰难。
所谓低碳城市内涵包含以下的内容:从城市碳排放构成上:强调建筑、交通及生产3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并涉及新能源利用、碳汇及碳捕捉(图1);据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C02排放占据77%,CO2排放中,主要在于4大领域的贡献,分别为交通、建筑、工业及森林减少,在所有的C02排放中,森林减少占据18.2%,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以上,其中交通占17.5%(总温室气体的13.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占19.8%(总温室气体的15.3%),工业占44.5%(总温室气体的34.3%)。而且CO2排放量将随大城市建设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加剧。
研究首先集中在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最大限度地减小化石能源消耗,也就是降低单位GDP产值的能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从发展模式上强调城市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图2)。其次是城市发展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及风能等零排碳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截止到 2008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中,水电约占16.41%,核能占1.99%,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约占总能耗的0.5%-1%左右叫。未来的10年里,当GDP增长一倍时,以上3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能占到总能耗的15%以上,就是巨大的进步。最后将涉及碳捕捉的问题,在城市中加强森林、沼泽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规模,最大限度地吸收储存C02,减少已经释放到大气中的CO2含量。
建设低碳城市,要从“低碳生活”做起 。就像垃圾,其实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一样,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排放,增加资源,是“低碳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低碳城市,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的生产循环上下功夫;在城市布局、提供良性循环的生活场所上下功夫;领导要在建设低碳城市、改善市民低碳生活质量的决策举措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要处理好现实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系,近期工作和长远目标的关系,人民愿望与生活习惯的关系,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关系。
十二五期间,建设低碳城市,也一定要让广大市民了解低碳城市,自觉的享受低碳生活。一方面,城市建设者要建设融低密度住宅、人工湿地、太阳能供暖照明、风能发电等为一体的低碳生态社区;另一方面,市民个人用传统牙刷代替电动牙刷,把花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用电子邮箱代替传真机,这样,每人每天就至少减少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采用自行车交通工具,自行车是‘零碳’排放,是典型的适应于低碳城市生活的交通工具。因此我建议,把公共自行车放在城市客运交通大系统发展战略中进行规划和研究,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低碳绿色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