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均数教学的反思


对平均数教学的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关统计中平均数的教学内容,阅读了课程文本中的大量理论性的知识,并查阅了一些平均数教学的优秀案例,感觉有很多方面值得在教学中借鉴和推广。

 对于平均数,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意义、特点,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问题,淡化单纯学习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很多案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是,有很多案例在这方面我感觉只是形式上的联系生活。如比较两队同学的拍球水平,目的引出当每队人数不相等情况下,比较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才公平,我感觉这个例子并不切合实际,虽然有利于学生理解领会平均数这个概念。而如果用学生身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平均成绩作比较,或同一般不同组的平均成绩作比较,也可以帮助学生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在平均数的方法上,提到了一种“移多补少”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某些题目比较适用,如:12根小棒按要求摆在桌面上:第一排摆2根,第二排摆3根,第三排摆7根。怎样移动小棒,使每排的根数一样多? 答案:从第三排小棒中拿出2根放在第一排,再拿出1根放在第二排,也就是“移多补少”,使每排小棒的根数一样多。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应用到,但并不适用于所有遇到的情况,对于学生有很强的数感和灵活的口算能力,并要注意观察数的特点。而且这种方法,学生在应用起来也不是一学就会的,需要慢慢接触,慢慢领悟。对于大多数的求平均数最基本的方法还是总数量÷总份数。当然,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也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当然这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慢慢领悟。另外补充一点,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对于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是一种训练和培养。

 对于平均数的拓展应用,有一类题目不错,如:某水湖平均水深110厘米,咱们班小明身高137厘米,不会游泳,如果他去这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再如小明所在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是130厘米,小强所在的班级学生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吗?对这类题目的分析和解决,有助于了解学生对于平均数意义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