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副总贾方召集生产部主管汇报工作,他主持会议,说:“大家都很忙,开会的时间不要拖得太久,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希望大家把握时间,踊跃发言。”
他首先说明汇报的主要议题,是研讨新产品生产方案。
他说:“这个方案是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做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奇怪吧,明明是三天我却说是三年。其实知道内情的人就觉得很正常了。因为这份生产方案凝结了我三年来对生产改进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主要是从三个大方面来研究这些问题的。”
然后滔滔不绝地向大家宣布了他的成果。讲了近四十分钟,然后停下来,问道:“请问各位有什么补充的高见吗?有想法的尽管说出来,不要隐藏你的想法。说出来,你就会发光。”
主管们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贾方说:“这样吧,我给大家一点提示。”
接着把公司的构想做了一番描述,当中夹杂着他以往在其他公司的经历和感想,他整整说了近70分钟,赶忙停下来说:“时间不多了,希望大家抓紧时间多多发表高见。”
各位主管们还是你看我,我看你,要不就是眼观鼻,鼻观口,贾方一看大家没有话讲,接着又说:“如果大家客气,我看就照这样分头干吧,散会。”
与生产部相比,销售部的会议要热闹得多了。销售总监高幸主持会议,大家发言十分活跃。行政部的简洁担任会议记录,却是叫苦连天。因为大家七嘴八舌,说的都是题外话,不是借机会发牢骚,便是抓住话题吹嘘自己,大家说得很热闹,简洁却无从下笔做记录。
高幸说:“这个月我们销售业绩没有提升,而且还有下滑的迹象。我们不能坐着等死,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但采取什么行动呢?今天把大家叫来,就是为了听取各位的意见。我不多说了,下面请各位发表想法。”
销售部果然不一样。销售总监高幸的话音一落,马上有人抢着发言。
“我认为销售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表现在:一是近来公司在销售政策的上调整,对渠道有一定的影响;其次是我们的员工对公司的新政策理解得不够,这也影响了销售工作更深入的开展;第三是公司资源支持不足,这不但影响了渠道商,对我们销售人员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也有三点:一是整个市场环境造成的,现在整个行业的销售量都下滑,不是我们一家;第二是市场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我们原来的打法已经不具备太多的竞争力;第三是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单纯的广告拉动已经不奏效,需要拿出新的合适消费者需求的活动方案才行。”
这位兄弟的话虽然不高明,但他是第一位发言者,精神可佳。而且,他的话引来了更多的发言者。
“是啊,公司的支持太少了,我们怎么努力啊,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整个市场都不好,也不能怪我们,我看大家都已经很努力了。”
“现在别人都降价促销,我们的价格太高,根本卖不动。”
“这都是小问题,我认为大问题是我们的产品质量现在不如以前了,问题很多,这带来了很多投诉,我们现在整天忙着处理售后服务,哪有时间销售啊?”
员工们发言的声音越来越大,内容除了发牢骚,找不到半点建议。
销售总监高幸好几次重新把讨论的主题再说一遍,大家依然无动于衷,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怎么讲便怎么讲。
高幸实在掌握不住了,只好无奈地说:“这样吧,我们另外再找时间,希望大家能够事先把意见归纳一下,尽量配合主题,以期早日得出我们的解决方案。”
对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我看在眼里,却也苦于帮不上忙。我知道前者过分保守,而后者似乎过于新潮。事实上,这两种会议方式都并存于社会的各种组织当中,而且会议的效果几近于零,都是殊途同归,彼此一致。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公司需要买一批车子送给客户,到底买什么样的车子?我为此与各部门经理开会讨论。谁知在讨论会上,销售部、财务部、生产部等各部门的意见都不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不知要听谁的了。
买汽车给客户,对于公司来说是一件大事,毕竟不像平时买小礼品或者促销品,开个讨论会是应该的。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买车还是第一次,大家对汽车的外形、性能、服务、质量等的认识几乎都是空白,在买车问题上要达成共识,真是难于青天。
讨论会上,财务部在买哪一款车的问题上并不多言,只是一再强调要省钱。而真正在买车上有发言权的只有三位:一个是我,具有一票否决权;第二个是副总贾方,因为他是老车主,在汽车使用知识方面俨然是个权威。第三个是销售总监高幸,因为这些客户都与高幸直接发生联系的,高幸是对客户最了解的人。而他在表达自己意见时又不得不看其他人的脸色,表决权其实是形同虚设。
于是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高幸偏爱日系轿车,并指明要自动挡,带真皮天窗、DVD;贾方建议买欧洲车,理由是操控性能好,安全性高;我考虑到给客户送车也要挑实用的,最好内部空间要大,还要省油,手动挡是最佳选择。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讨论了好几圈,最终也没个结果。
我只好改变话题,说:“既然现在大家的意见都无法统一,这个事情就先放着吧。我们进入下一个议题。现在来讨论一下,我们这个季度销售下滑的原因。我听说销售部已经为此专门召开了会议,那就我们请销售总监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情况吧。”
高幸说:“我们开了一个会议,本来是希望能共同讨论出一些提升销售的方案来的,没想到大家都在提意见,发牢骚,根本没有人提出可行的建议。”
“不提建议,提意见也行,说来听听,员工们都提了些什么意见?”我也想听听员工们都说了些什么。
“各方面的意见都有。我就直说了,可能有些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原谅,更希望获得指点。”
高幸的意见有三点。
第一,是销售部本身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畏惧困难,努力工作,我认为所有的意见只不过是员工们为自己的不良业绩找一个借口。我个人觉得,业绩上不去,除了客观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努力不够,是销售工作做得不够深入、不够扎实的结果。
第二,是我们的产品确实存在着比较多的质量问题。比如从产品的外观上看,有些地方的制作工艺比较粗糙,甚至有的铁板之间的连接处很不平整。这影响了现场的销售。
我们有些产品的内置电路板质量也不稳定,消费者把产品买回家后,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机器工作不正常,这增加了我们销售的难度。
事实上,我们的销售人员在售后服务上花的时间比销售产品花的时间还多。这是不符合常理的,但又不得不这样做。
第三,是大家都反映,说现在新产品的说明书、产品宣传单写得不够有说服力,太平了,没有特色,也没有把我们产品与竞争产品区别开来。
听了销售总监高幸的意见,生产部和产品研发部门都很不服气,认为销售部把问题都归结为是其他部门的不对造成的。
首先是主管生产部门的副总贾方站起来反对。他说:“产品有点问题,这是很正常的。哪个产品是十全十美的?关键是我们在销售给消费者的过程中应该怎么说,如何向消费者解释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会努力把产品做到最好。但做到最好并不表示没一点问题。如果产品没有任何问题,那我们还设服务部干什么。”
接着是产品经理李三发话,他说:“我们的产品说明书确实写很平常,但我们的产品就是这样啊,难道要我们说假话不成。再说,产品说明书和宣传资料只是做为销售工具的一种,具体的销售说词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销售人员应该在产品说明书和宣传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不同的解释。”
看来今天的会议注定是一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辩论。我一言不发,只好等待合适的机会宣布结束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