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国情才不会决策失误


清议:弄清国情才不会决策失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言人尹成基今天表示,前三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目标的94%,并预计全年可新增城镇就业1100万人。

 

不了解人口国情的人,会觉得这是在报喜。但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则坏消息。

 

我从来不无凭无据地发表意见。依据国内人口统计数据,从1981年到1997年,国内新生儿数量均超过2000万人,其中1985~1991年平均每年超过2400万人,最多的一年超过2700万人。扣减极少量的非正常死亡率,这其实就是现阶段国内每年新增的劳动人口数量。

 

城镇新增就业显然不只是解决城镇新增劳动人口的就业。现在的孩子,就算是农村长大的,没有几个愿意从事农业劳动。不夸张地讲,几乎所有达到就业年龄的年轻人,不论城镇农村,都要靠城镇新增就业机会来实现就业。换一个角度讲,要提高国民的劳动效率,就应当从每年新增劳动人口足够多地进入劳动效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的第二、三产业就业入手。

 

这意味着,如果每年城镇新增就业机会少于当年新增劳动人口,那么,二者之间的差额就必然纳入新增失业人口。

 

如此说来,就算今年实现了1100万人的新增就业数量,也意味着有几乎同样多的年轻人刚达到就业年龄便陷入失业。

 

国务院最近以为,鉴于今年实现“保八”目标已无悬念,所以要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依我看,这一说法太大意、太不了解国情了。

 

“保八”算什么?与每年新增上千万失业人口相比,8%的GDP增长率实在算不上什么,倒是告戒国人,中国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长率才能满足国民的就业需要,何况此前10年已经经累了太多的失业人口。

 

决策层必须明白,只有在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出现的物价上涨,才是通胀。如果人民工资收入增幅大于物价涨幅,如何会有通胀预期呢?所以,管理好通胀预期,重中之重是扩大就业,而要想扩大,就不能老是惦记着紧缩政策。

 

弄清国情,是正确决策的前提。糊里糊涂地为经济工作中取得的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是人民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