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GDP增速7.7%背后的隐忧
中国国家统计局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7%,其中三季度增速达到了8.9%(10月22日 新华网)。
去年四季度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形势,及时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使得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好于年初的预期。按照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的话语,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实现全年8%的目标是有把握的,是没有悬念的。
在看到前三季度取得7.7%,第三季度增速达到8.9%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隐忧更应引起高度重视。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多。前三季度,在经济增长中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特征非常明显。而4万亿投资和将近9万亿的信贷天量投放,已经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产能过剩是首要问题。投资对经济拉动主要是从生产角度加大投入促进的。如果消费起不来,出口受阻,那么,过大、盲目投资必然使得产能出现过剩。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从消费角度看,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只有4个百分点,显然与投资不匹配。虽然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但是,CPI比同期仍然下降1.1%。而消费启动受制于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非常多,短期内有明显起色难度较大。而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规模较大,后几个月投资规模特别是信贷投放进行收缩应该是个趋势。消费起不来,投资面临收缩,这将对经济增长构成不小压力。
从出口这驾马车来看,前三季度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1.3个百分点(10-{7.3+4})。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是出口陡降。前三季度减轻出口陡降对经济影响是依靠大举投资来弥补的。而大举投资绝对不可能持续,消费启动又是一个缓慢过程,出口又受制于外需的因素制约。虽然以美国为主的外需国家对中国需求有所上升,使得我国外贸降幅开始收窄,但是,一个新的问题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正在迅猛抬头,中国在这种保护主义面前是受伤最重、受害最大的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特别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不可小觑。同时,美元近期大幅贬值,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这可谓对中国出口是雪上加霜。
从拉动经济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来说,投资增速如果远远快于消费和出口,结果只是产能过剩,也就是说,投资增速不可能带动消费和出口增加。而消费特别是最终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消费和出口对投资的拉动作用非常大。纵然投资一时上不去,只要消费增速快、出口强劲增长,就会拉动投资增长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内生力量增长,最终拉动经济增长,并且这种增长是优质增长和良性增长。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投资强劲,而消费和出口都面临着严重问题。这是中国经济的最大不确定性。
同时,大举投资、美元贬值带来的中国资产价格快速上涨、通胀预期在不断增强,都可能对中国经济复苏构成威胁并使得中国经济政策决策陷入两难选择境地。
因此,在前三季度GDP增长7.7%,全年保8无忧的情况下,决不能头脑发热、忘乎所以。对于以上隐忧,必须高度关注并及早采取应对之策。治本之策是下最大决心调整结构,真正把国内消费特别是最终消费启动起来,把经济增长切实转变到以国内最终消费拉动上。下决心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消费意愿强的普通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和清理一切不利于促进消费的税费等政策。同时,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