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吃亏在垄断


 

柴福洪
 
[ ]交易双方地位平等,是公平交易的前提,社会存在不公平交易状况无时、无处不在,个中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种情况是不可原谅的,即垄断。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对社会垄断行业与垄断行为的管理,是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之一。本文列举了中国目前存在的十大垄断产品和现象,论述了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与对国力的影响,提出中国反垄断任重而道远的观点。
[关键词] 交易公平 垄断行业 反垄断
 
 
人们在日常购买商品与服务时,一般情况下,购销双方地位是平等的,讨价还价是最常见的事情。而且,经过一凡讨价还价,完成交易后,有一个自我心理评价过程,若自我认为吃大亏了,较劲的就会投诉,找社会公正机构讨个说法;随便、不较劲的,会自认倒霉,努力忘掉它。其实,许多情况下,消费者一般都处于弱者地位,商家总是占有商品信息优势。
目前,最公平的交易只有自选超市这种业态,交易比较公平,明码实价,自由选择,吃亏也只能怪自己缺知识、没眼力。普通个体消费者,因为不是专业人事,只要有销售者参与的交易,都有可能吃亏,如即时自选的菜市场,没有经验也有可能被蒙骗。这些,都是小事,不存在吃亏不吃亏,不必计较,只要是合格产品,自己喜欢,贵点、便宜点都没关系,人生有吃不尽的亏占不尽的便宜,不然,就活不成。但,作为政府和公众利益的维护者,对社会交易的公平性,却不能不不重视,宏观上必须建立公平交易制度与规则,保护消费者与弱者的权益。
从理论上讲,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状态,交易一般都是公平的,出现交易不公平现象,往往都是卖方处于某种优势地位,消费者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不公平交易,就可能成为普遍现象。市场经济造成不公平交易的罪魁祸首是垄断。
在中国,有些商品和服务,因为历史和管理、人为的原因,垄断在中国经济社会普遍存在。往往普通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本来地位就不平等,不仅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力,而且,往往购到质次价高的商品和服务,还被告蒙在鼓里,以为这是中国特色。
例如:
1、香烟。香烟是国家垄断生产和经营商品,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行业“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并且已经形成二次垄断(省级),烟草商品不能全国流通。其价格一直在上升,而质量一直在下降(烟民认为)。中国烟民,是全世界消费者中吃亏最大的消费群体,另一个怨大头是公款消费,因为高档烟都是公费购买的。
中国政府垄断烟草行业的初始动机是:防止税收流失,减少资源浪废。现在变成了政府的一块“肥肉”,中国政府也“抽烟”上瘾了,2007年度全国烟草实现税收3880亿元,占2007年国家税收收入总额的7.85%,2008年4000多亿,2009年可能会达到5000亿了,似乎不垄断经营,这些税收就一定会流失一样。同时,还培养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官商业态,专害烟民。中国烟民的消费者地位与“偷情者”相差无几,大众和舆论反对抽烟,烟草公司绑架政府闷声发财,烟民不敢主张、也没地方主张自己的权利,让烟草公司给“潜规则”了。
2、电力。电力是因为自然条件决定国家必须垄断,但电力垄断主要是销售(供电)环节,发电基本没有垄断,输变电垄断对消费者影响不太大。因为经济发展,能源紧缺,其他能源都在向电能转化,供电企业将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其投资成本、内部耗费、工资福利等很难不超过普通企业。
供电部门比烟草更“牛”,用户对电费定价没有话语权,没有选择余地,消费者处于绝对被盘剥状态,用电单位与他们打交道的同志体会最深,供电,基本上是价高服务质量差,但消费者对他们一点办法没有。
3、银行。银行本来在完全垄断条件下,服务较好,网点多,不存在服务不周的问题。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后,遵守“28铁律”,网点收缩,只对有钱人(提供80%的利润者)设专门服务,对广大储户(只提供20%的利润者),则尽量节约人力、物力,带来存、取款服务排队等候、服务收费等现象。尤其是中国大多数居民,如9亿农民,有偿的服务也没有享受到,个人贷款更是没有资格。
从量上讲,国有大银行事实上垄断了中国金融市场,他们可以让出市场给外国银行,但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却加以限制,民间自发的金融行为被多次打击,空出来的农村市场,又不采取措施。中国居民缺乏正常的金融服务,既得不到大银行的重视,又不让自己为自己服务。
4、教育。中国教育是垄断的,而且没有人认为不对,似乎教育就必须垄断。教育分幼儿教育(政府极少办幼教,高费低质私办幼教普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主要是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只集中在少数重点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是低质基础教育,目前,只是解决办学经费问题,看不到大面积改善管理的根本措施。职业教育收费不高,但教学质量堪忧。高等教育就更难一句话说清,大致是名校基本上是“物超所值”,重点高校是“物有所值”,省属高校“略等所值”,地市属高校就不恭为了。关键问题是,高等教育国家只有扩招却一直没有改革的打算,更不想对经济没有立杆见影作用的高教投资。
5、医疗。中国的医疗卫生也是垄断的,市场化改革后,其社会诟病太多,大众体会深刻。好在中国政府经长时间讨论、修正,正在全面实行第二次医疗体制改革,无需再述。
6、文化(含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中国的文化产业是高度垄断的、行政化的、落后的。其中,文化业中的戏剧与电影业改革已有一点起色,出版业正在试图走出行政阴影,其他行业整体上呈固步自封状态。湖南电视台的创新性探索,不仅没有得到褒扬,反而受到来自方方面面、这理由哪能理由、有形或无形的打压。
由于文化产业的落后,使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只有2000多年前的孔老先生有一点魅力,在文化软实力上,创新与创造,基本处于停顿处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愿望始终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30年,文化、文艺对社会变迁与人们思想上的斗争,展现得不全面、不深刻,人民群众没有享受到古、现代中华文化精华的熏陶,魅力没有得到升华,人民品质没有得到提升,国民素养与生活惯,得不到世界的尊重。
7、城建(环卫、绿化、排水)。中国的城市建设由城市政府行政垄着,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统一到一个行政部门,派生出的二级管理部门和行政性公司,既满足不了城市化发展质和量的需要,又不运用市场的力量改善、补充市政建设的不足。中国的城市处处渗透着小农意识与行政急功近利的气息,尤其是中小城市尤甚。在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世界城市普遍存在的贫民窟问题,中国反而没有),既没有科学的研究和理论,又没有前瞻性的规划与构想,一切按长官意志临时决策,换一位长官改一次规划,只知道如何利用《规划法》和城市管理的部门规章,去强拆、罚款创收,养活城管队伍、供城管官员们肆意挥霍等。
中国的城市环卫、绿化、排水等城市建设,只重视外在美化,不重视功能建设,尤其是排水系统,因为是看不见的工程,普遍投资不足,包括北京市,一下大雨就一遍汪洋。
8、供水(供暖、供气)。城市供水、供暖、供气等,是城市公用自然垄断企业,政府补贴逐步退出财政预算后,完全市场化经营是必然发展趋势,城市居民等价交换意识增强,这本来是社会进步。但这些城市公用企业倚其垄断地位,追求企业和职工利益最大化现象十分普遍。
其中,最突出的是供水企业,因为城市人口增长迅速,用水量增长快,中国水资源不足的客观现实,水价上涨是必然趋势。借此,全国各城市供水企业纷纷提价,供水企业利润和职工利益的确上去了,可服务品质和水的质量却没有改变,中国城市自来水的洁纯度,一般达不到直接饮用水平。
9、公交。城市公共交通,本来不应、不能垄断,但事实上,政府把经营权限制交给某几个运输企业,事实上处于垄断状态。中国城市本应重视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事实恰恰相反,带来的后果是,中国大城市上班高峰时间拥挤不堪,上班族苦不堪言,城市交通阻塞成常态。最使人悲哀的是,武汉汤逊湖新大学区,没有设计公共交通方案,尚有读了四年书的大学生没有逛一次武汉市场的事实存在。
中国各大城市建设、交通与管理科学研究,在城市化过程中,本可以领先世界水平,但在垄断条件下,没有科学研究需求,政府也没有从科学角度去思考问题,把它当政绩、当权力来运用,使我国城市建设与管理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脱节。
10、住房。城市居民住房建设本来和事实上都不是垄断行业,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大城市也有经验可供借鉴,但中国只借鉴了产业发展的内容,没有借鉴政府职责与商业化分工提供不同住房的内核,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住房商品化得以长足发展,商品房供需不平衡、城市土地有限性、房企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土地70年的高额出让金、银行看中住房贷款的优质性、大力度鼓励炒作房地产等因素,促使中国房价直线上升,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对房价都不起作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绑架链,因利益与政绩需要,地方政府被房地产公司绑架,进而绑架银行,绑架中国整体经济,绑架中国政府。这种绑架,比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损害更多、更大,似乎中国的房价就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只能涨,不能降,并预期房价一降,一切灾难就会降临中国一样。
住房,是人的本能需求,虽不及一日三餐重要,但绝不能露宿街头。中国城市把商品房当奢侈品做,最终,必然有人埋单,也必然冲击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人一生的积蓄,不仅仅只想买一套房子,更何况大多数人的终生积蓄也买不起几万元一平方的房子。政府必须重新考虑住房政策设计,把城市人群分层、分类,设计不同住房供给方式,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用税收手段调控高房价,限制第二套住房需求,打击房地产炒作行为,限制标准外的住房用地等。
上述列举的十大产品和行业,消费者都是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是中国不公平交易的典型代表,其实还不止这些。这些商品和服务,主要部分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属大众共同消费产品,私人产品(个人消费品有排他性)只有香烟、银行、住房等。造成这种不公平交易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政府社会管理不到位、不科学,落后的思想意识、落后的体制、落后的手段造成的,现代化建设走到了今天,发现政府的社会管理现代化程度,其本身也制约着社会的现代化的进程。
解决政府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其切入点,就是反垄断。反垄断,并不是反对一切垄断,消灭垄断。而是取消不必要的垄断,对不能消灭的垄断,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管理,政府如何限制、管理垄断行为,应该有系统的理论,科学的方法,健全的法制,还要有中国特色。中国消费者吃亏就吃亏在垄断上,中国反垄断任重而道远。
 
 
 
                                          2009年10月26日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19575---),湖北蕲春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