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背后的问题-问题真的都解决了吗?


经理人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要「解决问题」,但是常常你可能不认为自己正遭遇了什么难题,也可能认为,「谁不会解决问题?」多数人在面对问题时,并未认真思考,而是单纯的把「一时的想法」称为解决对策;更令人惊讶的是,大部分企业就是用这种「一时的想法」来解决工作上、经营上的问题。

 

另外如果企业碰上了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有时会寻求外部的顾问帮助;个人往往也会在碰到无法克服的瓶颈时,寻求良师益友的倾听或建议。但是,身处在竞争及激变的时代里,无论是企业或个人所遭遇的问题,势必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如果事事都要求助外力,个人或组织的成长将永远停滞不前。那么到底解决问题的秘诀在哪里?

 

◎究竟什么是「问题」?

究竟什么是「问题」?美国两位学者Donald DauseGerald Weinberg将问题定义为:「期望」和「感受」之间出现落差。

 

当企业将本年度既定营收目标定为100亿元,而实际只达成80亿时,这个落差算不算问题?当目前正红的85C原订年底前展店达100家,届时只新开了85家店,这个差距是问题吗?正如一位心理学教授Kenneth Gergen所说,「当你开始注意时,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问题。」

 

其实问题解决可说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处在动态竞争的环境里,经营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产品老化、顾客流失、竞争对手降价、出现新竞争对手等问题时该怎么办?客户的采购预算紧缩又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每天都在发生,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和效果,就变得格外重要,同时也成为企业在市场上领先或落后的关键。

 

◎做决策前先厘清问题本质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在1967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一篇名为(有效的决策)(The Effective Decision)的文章中指出,成功的经理人最重视的并非决策的速度,他们想知道做成某项决策的原因,以及该决策能够达成哪些目标。杜拉克将决策过程区分为6个步骤,包括问题分类、定义问题、界定解决方案的范围、正确的决策、采取行动和检视与回馈。

 

他认为,经理人在决策前,应厘清问题是属于『特殊性』或『一般性』。前者是指过去不曾发生,将来也未必会重复出现的问题,需个案处理,无规则、前例可循。后者则是指,尽管有些问题是以独立事件逐一浮现,但很可能是背后更大、更根本问题的征兆,若每次都个别处理,无法掌握问题的真正核心或根源,很可能陷入四处灭火的窘境。

至于问题的定义,意即分辨问题的内容、重点或关键何在,因为凡是对于问题本质的错误观察或解释,非但会误导思考和信息收集,也难以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

 

此外,在决策前亦应明确界定必须完成哪些事项,或至少要达成什么目标,只要在这个边界范围内的决策,才是正确的。杜拉克指出,未经落实的决策,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立意良善的意图,因此执行者的能力与态度习卜常重要,而在执行后亦要不断检验和回镇,以及时检讨和修正。

 

◎重点在于问对问题

常常有人说,『找对了问题或间对了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至于问题根源何在,可以用「需求未被满足」的观点来看待。无论市场、顾客、老板、同事或朋友,只要一方的需求未被满足,就成了问题的来源。

 

因此,唯有洞悉顾客或消费者的需求,才可能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从而创造出最大的利益。换言之,在提出解决方案前,必须先加以分析,以找出根源。

 

专门帮客户解决棘手经营困境的麦肯锡顾问公司(McKinsey & Company)在面试新人时,除了应用企业个案为考题之外,偶尔也会出现「美国共有多少家加油站?」「为什么入水孔是圆形的?」等怪问题。然而,重点不在于正确答案是什么,而是要测试面试者对于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能否将问题拆解至最细微、能否反问一些相关的问题,然后在必要时做出合理的假设。

 

日本知名企业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曾说,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逻辑思考的能力。对于一般工作者而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代表「你对公司的价值」。解决问题,仰赖一套周延的思考流程,这套流程,可以学习,这种能力,可以锻炼。知名企业都有其一套彻底研究问题的成因与解法。例如麦肯锡解决问题的7步骤,和丰田汽车实务解决问题的7个流程,都是大家可以学习思考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