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宏观调控转向的信号忽隐忽现
10月22日,中国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三季度GDP增长8.9%,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由此看来全年GDP“保八”无虞,而CPI、PPI降幅也大幅收窄即将转正,宏观调控转向的条件已经成熟。
最新的官方表态是:2009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上说: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各种潜在风险,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9.35万亿元,同比多增5.64万亿元。9月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6368亿元。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避免国内经济大幅下滑,央行一直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银行信贷扩张迅猛,年内货币发行规模和速度屡创新高,引发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10月1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北京大学资本市场论坛上指出,“央行非常关注广大公众对通胀的预期。”
在近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9年第三季度例会上,央行表示,下季度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
2009年10月26日央行副行长易纲说,“今年的信贷投放应当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天量信贷”可能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则是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使得银行不良资产增加。从理论上说,担心通货膨胀,管理通胀预期仍然是政策应当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应当持续关注通胀信贷风险,争取能出现更好更平稳得结果。近期仍以防通缩为主,但是应当持续关注通胀风险,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兼具平衡性和前瞻性。
中信证券在最新的报告中预测,随着物价的回升和经济复苏,2010年货币政策将转向中性。中国将转入加息周期,加息最快或在明年第二季度,2010年可能加息54个基点。人民币汇率在2010年可能小幅升值。随着2010年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中性,2010年新增贷款估计在7万亿左右,即贷款增速为17%左右。
有评论指出,后危机时期中国宏观调控的三大目标:一是促进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二是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增长更有质量和效益;三是管理好通胀预期,关注潜在的通胀风险。
宏观政策收紧两大原因:“保八无忧”和“通胀预期”,返回顶部政策的取向更多的可能是微调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多的可能是打压股市和楼市所积聚的泡沫,一旦货币政策收紧,股市和楼市将面临无人接盘的危险。对中国宏观调控目标进行适时、适度调整,表明危机后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依然是“扩内需、调结构”,但重视通胀预期,则反映了中国已意识到经济复苏后的潜在通胀风险
中国的宏观调控转向的信号忽隐忽现
评论
编辑推荐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