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声明:鉴于本人解读形式需求,解读过程中存在一些即有媒体信息情况,容易引起读者或观客产生抄袭错觉而举报情况,自今日起,特对本人解读作如下说明:
本人解读形式一般采取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解读新闻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个人认为与被解读新闻焦点紧密相关的内容,此部分内容来源多数为其它媒体即有信息,其中较少有人个见解,第三部分为个人观点部分,是本人根据即有实事,结合被解读新闻焦点所阐述的个人见解。自此声明,在感谢各位读者观客朋友的支持与指导下,请读者观客朋友注意本人解读形式,谢谢支持!特此说明,并希望广大撰手为这个信息平台发展而奋斗!为读者提供客观、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而努力!
原文引用:
1. 新华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赵晓辉陶俊洁)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即将于30日挂牌上市。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26日表示,将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从严监管,制定专门的信息披露标准,强化对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加大对创业板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2.据介绍,创业板上市公司监管框架将依托原有上市公司监管体系,由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专设监管五处,负责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工作,包括对公司股价异常波动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
3.证监会将制订适应创业板上市公司特点的披露内容和披露标准,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和有效性。目前,证监会正在就创业板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制订相关规则,将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发布。其他信息披露规则也将根据创业板实际情况陆续制订发布。
4.据介绍,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经营模式及盈利模式较为新颖、行业与其他公司差异较大的情况,监管层也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特殊行业的信息披露特别规定。
要点解析:
证券监管体制是证券监管的职责划分和权力划分的方式和组织制度,是国家和国情的产物。证券监管体制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是决定证券市场有续和稳定的重要基础。一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形成是由该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及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证券监管体制是整个证券法律制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国证券监管体制因对证券市场并对证券监管手段功能的认识不同以及法律传统不同而各不相同,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也历经改革,尤其是证券法修订之后,证券监管体制的完善将更加迫切。
传统证券监管体制模式及发展:
按照监管主体分类,传统的证券法研究习惯把各国证券监管体制模式分为集中型监管、自律型监管、中间型监管三类。
1.集中型监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政府下属的部门,或由直接隶属于立法机关的国家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监管,而各种自律性组织,如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等只起协助作用。集中统一监管模式以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为代表。
2.自律型监管模式。自律型模式有两个特点:(1)通常没有制定直接的证券市场管理法规,而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法规来制约证券市场的活动;(2)没有设立全国性的证券管理机构,而是靠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如证券交易所、证券商协会等进行自我监管。英国是自律型监管模式的典型代表。
3.中间型监管模式。中间型是介于集中型和自律型之间的一种模式,它既强调集中统一的立法监管,又强调自律管理,可以说是集中型和自律型两种模式相互协调、渗透的产物。中间型监管模式有时也被称为分级监管体制,包括二级监管和三级监管两种类型。二级监管是指中央政府和自律机构相结合的监管;三级监管是指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和自律机构相结合的监管。德国是中间型监管模式的典型代表,此外,意大利、泰国、约旦等国也采取这种监管模式。
近20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交易电子化、资本跨国界自由流动的发展,证券交易也日益突破国界和时区的限制,向全球网络交易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证券市场合纵连横、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以及金融混业经营,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使证券市场的风险加大。因此,各国在不断开放国内市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也逐步加强了对本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尤其是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控制,自律监管有逐渐弱化的趋势。如一向以自律监管为主的英国,为更好地控制市场风险,也在1997年设立了金融服务管理局,实行综合性监管,并重新修订法律,制定了《2000年金融服务及金融市场法》,规定了金融服务管理局的监管目标。
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历程:
我国证券监督体制的演变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中国证券管理体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一)财政部独立管理阶段(1981年-1985年)
这一阶段,证券的形式主要是国库券。其发行主要由财政部来组织和管理,而且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国人普遍缺乏投资观念与投资热情,国库券的发行必须通过行政摊派的办法来实现。
(二)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阶段(1986年-1992年10月)
这一阶段,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的证券监管体制。
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我国证券市场的阶段是我国证券市场初步形成规模的阶段。
(三)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主管阶段(1992年10月-1998年8月)
(四)中国证监会主管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两点:一是根据1997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决定,国务院对我国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1)撤销了国务院证券委,其原有职责由中国证监会行使;(2)中国证监会对全国证券监管机构实行直领导,即省一级人民政府原有的证券监管办公室或者证监会不再作为省级人民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而是人、财、物全部收归中国证监会统一领导,原有部分省会城市的证管办或证监会并入省证管办一并实行垂直领导。
现行证券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1.监管职责不清晰。从监管实践看,主要有两方面问题:
一是与中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不合理。
二是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不清晰。
2.现行的三级监管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的客观实际。
3.现有监管人员与承担的繁多职责相比尚嫌不足。
4.监管权限配置不尽合理。监管权限的适当配置,是保障监管机关顺利履行职责、实现监管功能的关键因素。
5.监管方式有待改进。我国证券市场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仍残留着一些计划经济痕迹。一是重审批,轻监管。二是重合规性监管,轻持续风险监控。三是重实体合法,轻程序公正。
个人观点:加快法治化进程,仍然是中国股票市场的重要课题。
中国股市十几年所走过的道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这个资本市场的宠物,脱胎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成长在制度矛盾和结构冲突中。邓小平同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鼓励,曾为这个新生事物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一批创业者赴汤蹈火的勇气推动着它艰难地向前发展。
然而,中国股市脱离不了它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它背负的沉重使命远远超过它的功能。当整个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时,股市融资的神奇功能被全面放大,四面八方都向股市伸出贪婪之手,股市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充当了特殊的角色,迎合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需求:股票市场要为国企改革服务,股市的大门就转向了国企,各式包装的公司摇身一变,就成了形形色色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场要振兴地方经济,各路诸侯争抢上市名额;为避免出现“不上市就上街”的局面,一批身陷囹圄的困顿企业也挤入股市;“扶贫重组”使一些ST、PT们起死回生,一批毫无投资价值的空壳企业仍然在股市上垂死挣扎。于是,中国股市所谓的“遗留问题”就越来越多。
首先,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是中国股票市场的硬伤。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股市除了圈钱好像找不出别的用处了。更为致命的是,钱圈到手之后却“找不到了”好的投资方式和增长点,“一有钱就变坏,一变坏就有钱”的丑陋现象层出不穷,如此恶性循环,中国股市危机四伏!在单一的纯粹圈钱的定位之下,公司的一切行为都成了一种形式。上市公司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盯准投资者的钱袋子。如此这般,中国股市怎能兴旺起来?股市的本质是什么?当然是投资而不是投机。有人说中国的股民很幼稚,只知道追涨杀跌,原因很简单,中国的股民只关心股票的投机价值,没有人去关心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因为中国的上市公司本没有投资价值,即使有,恐怕也已经亏的一干二净了。
把中国股市放在世界证券市场的大背景里,或许我们可以给中国股市的种种怪现象作一个解释,那就是“中国国情不同”,所以不能和美国、欧洲的股市进行比较。但至少,通过和欧美股市的横向比较,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喊了多年的改善上市公司盈利以及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为什么除了一些表面的公告和遮遮掩排的溢美之词,广大投资者看不到一些富有成效的行动呢?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的基石,没有一个良好的上市公司群体,绝对支撑不起中国股市的大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与民争利,最终将没有利,算计市场,最终将被市场所算计。谁玩弄股市,终将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其次,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勾结造假,是中国股市的又一顽疾。用业内人士的话说,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与股票市场密不可分的中介机构正在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那么压力从何而来呢?中介机构原本是市场的“经济警察”,然而这些机构反而还和上市公司串通一气,联手造假,在一系列股市造假案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诚信与不做假是中介机构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股价所反映的应该是上市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而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质量的好坏,只能依据其公布的公开信息。如果中介机构不严把质量关,致使上市公司所公布的各种信息又带有严重的虚假成份,就会使投资者丧失对整个市场的信任,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也无从谈起。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虚假信息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事实证明,当一个市场屡屡暴露出虚假事件,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就会受到严重打击,市场也住往走出下挫调整的走势。大量的虚假信息将危害市场投资氛围的形成。
第三,证券公司问题众多,券商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券商的业务种类高度趋同,争抢市场份额拼得你死我活,恶性竞争导致成本逐年攀升。券商利润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经纪业务,过度依赖市场行情的盈利模式,将券商的生存之路维系在股市的系统风险之上。在股市曾经走“牛”的诱惑下,不少券商抑制不住利益的冲动,大力发展代客理财业务,进行股票炒作投资。一旦股市暴跌,代客理财业务发展受到巨大压力,不少券商面临生存危机。
其实,券商自身投资股票本无可厚非,但在这其中,很多人却在利用违规操作手法,比如违规融资、保底承诺、开设个人帐户等。股市大涨时,这种操作还能令各方皆大欢喜;但是在股市暴跌中,日子可就苦不堪言:不仅保底无方,而且讨债者缠身,如若坐庄不慎便令其资金链条断裂从而导致股票缩水“雪崩”。
第四,中国股市的监管不力,是股市的致命要害。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到今天,正处于一个“微妙”时期,能否继续健康发展,继而为中国市场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既需要政策的呵护,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呼吁管理层,拿出新智慧,把握大政策,寻求新突破,实现中国股市的“软着陆”。也呼吁大股东的良心和道德,合理确定发行价,少圈钱、用好钱,规范交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只有合理的才是长久的,中国股市也情同此理。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确立起价值投资理念的主导地位,有效维护投资者尤其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股市的规范、稳健、高效和有序运行,才能促使中国股市从非理性逐步走向理性,从不规范、不成熟逐渐走向规范、成熟。
中国股市已到了应该“知耻而后勇”的关键时期,必须痛定思痛,拿出卓越的智慧和勇气,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创造一个秩序井然、健康规范的股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