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鲸的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2、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 (鲸在海洋自由自在的生活),引入新课:在录像中看到了生活在海洋中最神奇的动物——鲸。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以最直观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关于“鲸”,你最想了解什么?指名说。
【设计理念】:引导质疑,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培养学生善问的学习习惯。
3、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哪些知识?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课文。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字音;齐读,指导“肺”的写法。
哺乳动物 尾鳍 过滤 判断 胎生 肺部 上腭
2、小组(两人)接读课文,并说出本段的内容。
3、全班交流并板书: 大 进化 种类 进食 呼吸 睡觉 繁殖
【设计理念】:检查生字词,读课文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为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方法做铺垫。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鲸”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到底有多大?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的?学习第一段。
2、自读课文,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鲸很大,就画出来。
3、交流并出示相关句子:
(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作比较)
(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列数字、举例子)通过和阶梯教室的宽度作比较感受鲸大。
(3)、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假设)选出班里个子最高的学生站起来,伸直胳膊摸不到鲸的上颚,来感受鲸很大。
4、指导朗读,读出鲸之大。
5、鲸很大,可是它的祖先却生活在陆地上,下面我们一起了解鲸的进化过程。自读课文的第二段,用直线标出鲸的进化过程的语句。
6、交流出示鲸的进化过程示意图,进一步了解鲸的进化。
7、自学课文3——7段,对哪一部分感兴趣,小组就重点学习哪一部分并填表。
内 容 |
鲸 的 特 点 |
|
种类 |
须鲸 |
|
齿鲸 |
|
|
习性 |
食性 |
|
呼吸 |
|
|
睡眠 |
|
|
繁殖 |
|
8、交流:鲸的进食采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呼吸: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出示两张画面,有学生根据喷出的水来辨别须鲸还是齿鲸;睡觉:引导学生摆一摆、画一画;繁殖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设计理念】:整个学习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习第一段时,引导读、标、用生活中的实物作对比,感受鲸很大,这样教学避免了空想,避免的学生无法想象这一难点,指导学生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而后面的内容,由学生自学后,交流并且引导,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鲸的特点,比如说鲸睡觉画一画、演示一下等方法,同时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学生学得很有兴致。
四、交流鲸的资料。
1、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鲸的资料。
2、出示鲸的图片资料。
3、出示“资料袋”,指名读 。
鲸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两年才产下一头幼鲸。由于人类的捕杀和海洋环境的污染,鲸的数量已经急剧减少。如,鲸类中体型最大的蓝鲸,在20世纪有近36万头被杀戮,目前仅存不到50头。在地球上生存了5000多万年的鲸,许多种类已经濒临灭绝。
4、播放有关捕杀鲸的视频资料,谈感受。
【设计理念】:这一部分意在拓展延伸,不管是文字资料还是图片资料,旨在拓宽知识领域,开放学生的视野,是课文内容的延伸。补充资料卡和视频资料,旨在引起大家对鲸的保护,向大家宣传保护鲸。
五、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鲸的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及学到的说明方法,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2)以“大家都来保护可爱的鲸”为内容写一份倡议书。
【设计理念】:作业的设计,是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