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
杨林2006550817经济学
摘要: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内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山西省临汾市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必要。临汾市应合理确立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培植新兴产业;以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积极优化投资结构,以投资增量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之适应全国产业调整的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实现临汾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临汾市 主导产业 交通运输业、
一、临汾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
产业协调是各产业间具有较强的结构转换力与互补关系的和谐运动。从社会供求关系上看,产业结构协调既是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又是生产要素结构的合理化。因此,产业结构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高级化。威廉·配第和克拉克通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劳动力在三产业之间的变动情况的分析得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逐渐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结论。库兹涅茨通过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产业产值在中所占比重的统计分析也发现:三次产业占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呈现“ 三、二、一”的趋势变动。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二)现实基础
首先,从经济结构分析,临汾市过去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主导产业以煤炭、焦炭、电力、化工、钢铁等为主。虽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付出了资源损耗、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沉重代价。临汾煤炭工业的一业独大阻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长期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也造成了临汾严重的环境压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其次,从政府政策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给临汾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大环境。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实现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是临汾市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保证。政府提出瞄准“中部领先,进军百强”大目标,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后,从临汾本身的资源分析,临汾现在拥有便利的铁路和公路,机场也正在兴建中。这就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临汾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临汾市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产业运行效率不高。
从三次产业比重来看,临汾市三次产业结构日益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稳步增长,三次产业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过渡。
1、临汾市以传统产业为支撑,产业运行质量不高。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第二产业中传统的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设备制造、电力石化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相当比重,而缺乏高科技含量、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房地产、餐饮业等为主,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现代通信和信息服务业、咨询业、金融服务业、科教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从产业集中度上看,临汾市产业覆盖面宽、集中度低,缺乏规模效益。
(二)农业基础不稳,农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
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化肥等投入产品成本升高。许多农民放弃了种地,而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工业内部各行业发展差异大,总体竞争力不强。
临汾市工业各行业内部发展差异很大,总体水平与全国相比略显落后,大部分行业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传统的临汾钢铁公司和临汾纺织公司也因为管理不善,思想落伍。前者被太原钢铁公司收购,后者则已经破产。
(四)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产业高级化的标志,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总体水平反映了一、二产业的整体实力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优化程度。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很大,是临汾市的主要专门化部门。卫生体育业、社会福利业、教育文艺及广播电视业等与全国相比缺乏集中优势。这充分表明了临汾市第三产业在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上的优势,又反映了临汾市第三产业在金融保险、教育文艺等新兴服务业上的弱质性,充分说明了临汾市第三产业的传统性,离结构优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临汾市产业规划对策建议——确立以交通运输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
临汾市应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的,有步骤地将产业结构向优质、高效、高级化方向引导。第一,产业规划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产业规划必须从临汾市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产品结构,使之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并有助于临汾市区位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专门化方向发展。第二,临汾市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不能简单追求产业结构的比重向“三、二、一”的模式转化,而不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临汾市工业基础较雄厚,但质量较差,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很高,工业运行效益不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原有工业基础的改造和升级,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只有第二产业在质和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才能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和临汾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确立以交通运输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原因和意义:
1、产业增长潜力大。交通运输业作为第三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交通运输业是对临汾地区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的带头产业,是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交通运输业是对临汾地区经济发展起决定意义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的部门。
2、产业关联效应大。交通运输业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有可能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可以有效的带动机械制造业。在机械制造业方面,临汾市应积极推进机械工业的战略重组,提高生产的集中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一方面加大高新技术含量的工业专用机械、机床等重型机械的生产;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出适应农村和农业需求的农业轻型机械设备。
3、产业技术进步基准高。交通运输业中带动的汽车制造业技术进步速度最快,是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部门。
4、区域比较优势明显。临汾三大铁路干线在临汾境内所架构的铁路体系,纵横1835公里的铁路沿线,将临汾的城市触角,伸向了祖国各地。公路方面借助于东西向的108、109国道、南北向的309国道、晋韩公路所搭建起来的总长达361公里的公路平台,可连接临汾与陕、冀、豫各省之间。现在正在修建的临汾机场也会提升临汾的交通运输。
5、产业就业功能明显。交通运输业本身的产业就业功能不明显,但是其强大的带动作用可以使旅游业、汽车销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就业形势良好。
三、结论与建议
1、交通运输业需要提高交通网的管理水平,注意提高铁路和公路的服务效率。
2. 交通运输业将对相应的专业人才形成迫切需求,因而要大力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大
力培养通信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人才,包括研究开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
3. 交通运输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因此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政府在临汾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中担负着直接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特殊使命,制订交通运输业的产业政策是政府扶持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宋海林《中国产业结构协调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陈月英,刘云刚《厦门市产业结构特征与跨世纪发展构》
临汾市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
杨林2006550817经济学
摘要: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内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山西省临汾市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必要。临汾市应合理确立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培植新兴产业;以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积极优化投资结构,以投资增量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之适应全国产业调整的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实现临汾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临汾市 主导产业 交通运输业、
一、临汾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
产业协调是各产业间具有较强的结构转换力与互补关系的和谐运动。从社会供求关系上看,产业结构协调既是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又是生产要素结构的合理化。因此,产业结构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高级化。威廉·配第和克拉克通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劳动力在三产业之间的变动情况的分析得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逐渐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结论。库兹涅茨通过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产业产值在中所占比重的统计分析也发现:三次产业占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呈现“ 三、二、一”的趋势变动。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二)现实基础
首先,从经济结构分析,临汾市过去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主导产业以煤炭、焦炭、电力、化工、钢铁等为主。虽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付出了资源损耗、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沉重代价。临汾煤炭工业的一业独大阻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长期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也造成了临汾严重的环境压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其次,从政府政策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给临汾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大环境。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实现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是临汾市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保证。政府提出瞄准“中部领先,进军百强”大目标,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后,从临汾本身的资源分析,临汾现在拥有便利的铁路和公路,机场也正在兴建中。这就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临汾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临汾市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产业运行效率不高。
从三次产业比重来看,临汾市三次产业结构日益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稳步增长,三次产业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过渡。
1、临汾市以传统产业为支撑,产业运行质量不高。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第二产业中传统的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设备制造、电力石化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相当比重,而缺乏高科技含量、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房地产、餐饮业等为主,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现代通信和信息服务业、咨询业、金融服务业、科教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从产业集中度上看,临汾市产业覆盖面宽、集中度低,缺乏规模效益。
(二)农业基础不稳,农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
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化肥等投入产品成本升高。许多农民放弃了种地,而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工业内部各行业发展差异大,总体竞争力不强。
临汾市工业各行业内部发展差异很大,总体水平与全国相比略显落后,大部分行业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传统的临汾钢铁公司和临汾纺织公司也因为管理不善,思想落伍。前者被太原钢铁公司收购,后者则已经破产。
(四)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产业高级化的标志,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总体水平反映了一、二产业的整体实力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优化程度。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很大,是临汾市的主要专门化部门。卫生体育业、社会福利业、教育文艺及广播电视业等与全国相比缺乏集中优势。这充分表明了临汾市第三产业在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上的优势,又反映了临汾市第三产业在金融保险、教育文艺等新兴服务业上的弱质性,充分说明了临汾市第三产业的传统性,离结构优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临汾市产业规划对策建议——确立以交通运输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
临汾市应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的,有步骤地将产业结构向优质、高效、高级化方向引导。第一,产业规划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产业规划必须从临汾市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产品结构,使之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并有助于临汾市区位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专门化方向发展。第二,临汾市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不能简单追求产业结构的比重向“三、二、一”的模式转化,而不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临汾市工业基础较雄厚,但质量较差,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很高,工业运行效益不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原有工业基础的改造和升级,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只有第二产业在质和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才能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和临汾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确立以交通运输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原因和意义:
1、产业增长潜力大。交通运输业作为第三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交通运输业是对临汾地区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的带头产业,是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交通运输业是对临汾地区经济发展起决定意义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的部门。
2、产业关联效应大。交通运输业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有可能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可以有效的带动机械制造业。在机械制造业方面,临汾市应积极推进机械工业的战略重组,提高生产的集中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一方面加大高新技术含量的工业专用机械、机床等重型机械的生产;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出适应农村和农业需求的农业轻型机械设备。
3、产业技术进步基准高。交通运输业中带动的汽车制造业技术进步速度最快,是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部门。
4、区域比较优势明显。临汾三大铁路干线在临汾境内所架构的铁路体系,纵横1835公里的铁路沿线,将临汾的城市触角,伸向了祖国各地。公路方面借助于东西向的108、109国道、南北向的309国道、晋韩公路所搭建起来的总长达361公里的公路平台,可连接临汾与陕、冀、豫各省之间。现在正在修建的临汾机场也会提升临汾的交通运输。
5、产业就业功能明显。交通运输业本身的产业就业功能不明显,但是其强大的带动作用可以使旅游业、汽车销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就业形势良好。
三、结论与建议
1、交通运输业需要提高交通网的管理水平,注意提高铁路和公路的服务效率。
2. 交通运输业将对相应的专业人才形成迫切需求,因而要大力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大
力培养通信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人才,包括研究开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
3. 交通运输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因此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政府在临汾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中担负着直接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特殊使命,制订交通运输业的产业政策是政府扶持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宋海林《中国产业结构协调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陈月英,刘云刚《厦门市产业结构特征与跨世纪发展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