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幅照片是一位叫钮积文的中学生为我拍的,他跟他父亲从香港飞来,跟我与妻子一起去了奈良的法隆寺,他父亲是我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时代的同事,大家倍感时间走得太快。
拍摄的景点是寺院境内通往一处叫“梦殿”的石板路上。当时已经夕阳西下,寺院的长者正要收工,看见我们说汉语,即兴打起招呼,说完“你好!”,又说“旅途愉快!”,最后合掌称颂,其中的细腻的气氛跟古朴的寺院十分搭配。
“梦殿”是一座木制的小会堂,最早营造的年代是公元601年,起初叫“斑鸠宫”,后来到了739年出现了一位高僧,名叫“行信僧都”,为了怀念圣德太子的遗德,大兴土木,建造了上宫王院,其中的一座就是眼前的“梦殿”。
日本人讲究“遗德”由来已久,先别说以“和为贵”而著称的圣德太子,即便是我参加过多次普通日本人的葬礼,悼辞中最华丽的词藻也非“遗德”莫数。听上去,一个人所谓的“德行”势必要等到本人死后才能展示出来。无论死者是恶人还是好人,只要人一死,七窍即可升天,窍窍光明。
记得哲学家李泽厚老师初访京都时曾说过:日本人“重死轻生”,所以才把“遗”这个字的意义放得很大很大,大得让死者超越了生者一样。
以下视频是我拍到的日本长者,他用一条铁钩子把“梦殿”的大门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