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是拖着大木锨的小老鼠
——微博客与博客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微博客 博客 网络营销
博客刚诞生的时候,有人说博客其实就是在网络上写日记。
虽然本人自2002年元月起就养成了用电脑写日记的习惯,但还是不喜欢把日记晒到网上,总感觉那些隐私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博客应该是有价值的,可以公开的东西的集萃。至少是传播出去之不会落下把柄,让每个看到的人都有所启发,并成为精神财富的积累,因而有博客的生活,每天都很单调而充实:
首先是思考:长期与市场接触的过程中,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而且别人说过的话就不喜欢再重复了,角度也不喜欢跟在别人的后面做亦步亦趋、拾人牙慧的应声虫。因而每天空闲下来就要独立思考。思考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将记录:自己思考的成果随手记录下来,同时记录自己思考的脉络。这应该不去追求美观与流传性,不要注重形式,而是追求自己辨认方便为宗旨。
再次是整理:把杂乱的东西敲进电脑、进行文字整理,形成段落分明、文从字顺,忠实记录自己的思想的东西。
第四是框架:把所有的文字进行话题化规整,形成一气呵成、而又言之有物的东西,至少是在如此之后,就形成文章的框架工程,而框架结束之后,文章的雏形就成型了。
第五是润色:也就是随后就是文字的润色与校对。自己的大段文字成为微型论文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到自己的博客空间,与数不清的素不相识的人分享。给文章取名字往往是最后一步要去做的事情。
这个国庆节很值得纪念,如期达到了另一个设定好的目标,文章总数突破850篇,总点击量刚好突破了35万次。
所写的每篇文章只说一个主题,而且要把那个问题说透,这是每篇文章的基本内容要求,同时不会被读者误解,也不会被人抓住小辫子,不会因为想把问题说清楚就忘记文字所带来的潜在危险,避免日后会由于“文字狱”所招致的伤害。
你可以做一天,但你未必会把它持续性地做下去。因为那不是你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没有人要求你去思考,也不会有人在那前后付给你稿费,你却不能停止思考的脚步;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每天诞生新的思想与新的成果,你还是自己跟自己对话,并认为别人在等待读到你的文字。
我把这个习惯取名为每天割韭菜、倒垃圾。
其实韭菜长出来不割是会荒芜的,垃圾归类整理也会成为不断积累的资源。
这样的生活一旦形成习惯,每天总是会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样的内容就构成了单调而充实的生活。这种生活,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整理自己的思想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那是在搜刮自己的精神财富,或者是重新排列组合进入自己的仓库。但感觉到自己把虚无的思想与意识文字化,把杂乱的东西系统化,也有难以言表的快乐。
其实思考也是可以形成强迫症的。每天总是会有一些朋友,看到本人新的文章与以前的文字。他们给我提供新的热点,或者他们希望看到我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的评论。但其实人与人交往,每天言之无物则总是有浪费时间的感觉,而言之有物又牵涉到你所说的是否对方能无折扣地接收的问题,牵涉到你可以对多少人说同样的话的问题。
——至于表达方式与尺度,还没有到失控的程度,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知道祸从口出,知道覆水难收。
哲学家只能改变自己,思想家只能活在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中,任何伟大的思想都很有可能会成为温室里的植物,到了外边的世界就会丧失生机与生命。当我们发现思想者对现实世界的无助,虽然到处都看着不顺眼,却依然难以控制自己的思考,发表言论,遇到谁都要发一大堆牢骚,别人走了依然在不停地说,这大约就是精神病患者了。
是做一个辛苦的哲学家,还是做一头快乐的猪?这是一个问题。
有所得必有所失。选择了精神财富,就不要贪恋物质富足。人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但毕竟人不能靠思想活着,文字——特别是那些小范围传播的甚至仅限于孤芳自赏的文字更难以做到养家糊口。毕竟人是要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而且在纷杂浮躁的世界中,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中,不至于迷失自己,不至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
比如前段时间播出的《狼烟北平》,那个拉车的文三就是奉行简单生活,没有什么大志向,却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普通人。或者是《潜伏》里余则成跟左蓝说“我们不是毛泽东、不是蒋介石,我们都是小老百姓,不能左右局势”。
前几日,一个朋友问我对微博客(twitter)的看法。
通过写博客或者微博客,许多人只是在证明自己存在。通过关注别人,通过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告诉自己“我还活着”,或者在兴之所致的时候,呼朋引伴去旅游、爬山甚至暴走、流汗,活在一个圈子里,在那个圈子里说话的时候,至少有人在洗耳恭听。至少做出了在听的动作(listening),而至于是否听到了(Heard),以及是否认同或者是鼓掌欢迎,甚至主动去替他们传播他们的观点,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这样的生活是另一种淡雅。
从消极的角度看,微博客关注别人,写的不是博客,写的是寂寞,是从博客这种网络日记的概念引申开来,成为网络心情的实施播报。比如“今天吃什么”“我看到了什么”“好无聊”之类的无病呻吟,内心是很希望通过对别人的关注来实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实际上还是一种不甘寂寞。
关注别人的同时,你也可以被别人关注;而关注自己却只能加重寂寞的程度。
价值中国最近也逐渐提高了对短小篇幅的重视,不管是降低专栏文章的权重比例,将其纳入职业日志的管理范畴,还是举办新闻解读大赛,和见解是另一种形式的twitter,但越是微小的东西,越难以形成有冲击力的观点的深度阐述。
虽然不一定我们都要去做流芳百世的思想家,或者是深邃的哲学家,或者是对社会有建设性作用的评论家,但我们至少是在关注一些事情。证明自己还活着,证明自己还有意识。
身边的圈子里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对那些事情发表评论的同时,我们也在给自己增加更多的标签,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从某一个特定角度认识我们,但实际上,除了我们变得更忙了,角色感变得更模糊了之外,怕是对微博客的的主人而言,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收益;另一面,对那些阅读者而言,那些只言片语甚至生活琐碎的记录乃至无病呻吟,充斥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是资源还是垃圾?
思想需要与时俱进,包括你的语言中所包含的元素,你的表现形式,你的传播形式等等,都需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进步与变化。
假如blog是树立机构与个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话,似乎twitter是blog的一种宣传推广方式,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你。知道你的名字这个符号,知道你的符号背后意味着什么?
Twitter是一只小老鼠,但却可以拖动一个巨大的木锨。
Twitter发挥的仅仅是传播力,至于你传播的是什么,就要慎重了。很显然如果传播最终失控,你就将陷入泥沼中难以自拔;相反,假如你把twitter作为传播自己的线,最终所有的线头都纂在自己的手中,未尝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
这就是微博客,twitter是形成快速影响力的东西,假如你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根基,就可以在最火的网站上开辟twitter,用来推广自己所积累的东西,同时,对自己的产品线进行相应调整,定然会形成价值的爆炸性成长,但也会让你原本沉静的身心再度浮躁起来。
只是,在如此浮躁的社会中,谁可以把心境沉下来?持续地写自己的思想?
——至于我,还是再写长一些的文章,继续提升自己的水准、积累自己的资源再说吧。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