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赤水河边的鲁班战场
在赤水河畔的仁怀市,赤水河以西23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鲁班场,1935年3月15日清晨8时,红军为调动周浑元、吴伟奇纵队。奇取和控制赤水河上的渡点,红一、三、五军团和干部向驻鲁班场的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发起进攻,由于敌3师躲在碉堡里抵抗,又有飞机增援,同时吴奇伟部和川军又向鲁班战场扑来,为避免被敌人袭击,军委决定不在与敌人对峙,撤出战斗,向茅台渡口转移,准备三渡赤水河……
有文献史料显示:鲁班战斗,四渡赤水中重要的一战。同时。鲁班场战斗是毛泽东同志用兵史上的“得意之作”。与清杆坡战斗,遵义战役等。组成了雄浑的“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乐章。
鲁班场战斗,是毛泽东同志四渡赤水计划中的一仗。这场战斗。因双方伤亡之惨重,过去有人认为没有必要打。用实事求是的观点看,毛泽东之所以要打这一仗,是万不得已的决策。说形象一点,就是红军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通往茅台的鲁班场是必经之路,而国民党周浑元部如挡在前面的一块巨石,非搬不可,舍此无路可走。
鲁班场战斗这一场给蒋介石当时从红军走向造成错觉,对四渡赤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蒋介石当时以为红军到赤水河以西,果真,蒋介石在鲁班场战役4天后,电令追兵聚歼红军于四川古蔺东南地区。
追兵疲于奔命,来回走弓行路。而同一天,红军突然决定四渡赤水,轻松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当然,这场战役没有达到预期的“决不动摇的坚决消灭鲁班场战场之称”的决心。说明情况判断有误差,但战场情况千变万化。毛泽东也不是神,就是伟人我们也不能苛求他百分之百的完美。
对于长征来说,再一次危急关头,都可能冒着胜利,而每一次的胜利,又都可能潜伏着失败。清杆坡战斗,“逼”出了毛泽东一渡赤水。而敌人向集中在扎西的红军合围时,毛泽东“谋”出了二渡赤水。当鲁班场显露危急时,毛泽东又走出了三渡赤水一招,并为四渡赤水打下了伏笔,正是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考验面前,毛泽东灵活用兵,使长征最终取得胜利。
赤水河是一条政治河,古时候就是一条政治之河,这与鲁班和墨子有关,也跟鲁班战场的传说就源于赤水河,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这也许与四渡赤水之战的鲁班战斗有所关联……
墨子不主张鲁班造作战武器,这些观点在墨子著作里有记载,但鲁班在赤水河期间,看不惯战火连连,不忍心看见那里的老百姓为了战争而破产或丢了性命,就没有听墨子的观点,再次造了几批作战工具云梯,弓箭之类的冷兵器。
也许战争与和平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战斗累了,就停下来谈判,歇好了就又发生战斗,那时发生战斗都是为了争夺赤水河的土地,并且还战斗绵绵不断,鲁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制止这场战争。因为长久的战争给赤水河人民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好处。
鲁班用稻草扎了很多士兵,穿上战衣衣服。用鲁班制造的云梯和弓箭。攻向赤水河侵略的敌人,而那些用稻草扎成的士兵,都是鲁班用仙气吹活死人——那些战死的士兵。
敌方遭到鲁班制造的稻草扎的士兵攻击,也起事反抗,并且杀死了好多敌人,敌人的鲜血染红了赤水河,同时也感动了赤水河的英雄儿女,血的教训战争不全是为了和平,战争为了更大的略夺,战争是以强欺弱,战争是起来反抗,如此循环一代重复一代,永无止境。
赤水河流域的战争,连绵不断,它惊动了天庭玉帝,玉帝毕竟是三届最高军事和政治指挥官,他不愿在他管辖地方有战争,死伤太多老百姓,玉帝就派神仙下凡到赤水河,用火神的火烧了那些稻草士兵,平息那次战乱。
发生战争的地方,后人还是纪念鲁班,并称那次战斗场地方为鲁班场,让人民忆起战斗解决一切是行不通的。
玉帝为了惩罚鲁班,让他以后扎的稻草人,不能再变成人,为人类带来灾难,它以后扎的稻草人,只能吓一下偷吃粮食的麻雀,再也不能参加战争。
1935年3月15日的那场战斗,也许没有人记住在这个地方,2500年前的鲁班场战斗,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可是墨子没有记载。让后人记住教训,有人说那是玉帝不让记载这次战争,因为他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用稻草人扎士兵攻打自己的臣民,有些让人丢人现眼的丑事。丑事也罢,就不要记载,何以让后人反思学习呢,故四渡赤水鲁班场战斗,红军死亡489人,其中有143位烈士长眠在鲁班场红军烈士园呢!
鲁班场成了赤水河畔的风景区,它只是红色赤水一部分,可它作为鲁班春秋文化,很少有人知道,这也许跟文化和政治立场有关,过去的玉帝,远远在天上,鲁班远在鲁国,远在春秋战国时代,跟赤水河没有记载也非偶然。文化为政治服务,何况当时的赤水河又是战乱频发之地,有人称为蛮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