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经济增长方式的迷失 (来源:南方都市报)


 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图表(蓝色数值为同比增幅)广东全省GDP从一季度的5.8%、到上半年的7.1%、再到前三季的8.6%;从一季度的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到前三季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

“好的我就不多说了,唱唱赞歌也没什么意思,那你也不用采访我了。”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直爽地说。他说,更应该关注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他最大的担忧是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迷失。

    “他们说1-9月份经济增长的形势良好。广东在不需要产业转型的前提下,不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情况下,也都可以实现经济相对快速的增长。那有人会想:是不是不需要经济转型了呢?”林江忧虑地说。

    全省复苏基础不太牢固

    南方都市报:广东全省GDP从一季度的5.8%、到上半年的7.1%、再到前三季的8.6%;从一季度的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到前三季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增长还是很快的。你怎么看这种增长?

    林江:广东全省的经济增长势头还是非常好的,出乎很多人的想象。但从数据上看,不只是全省,珠三角几个城市也是同样的情况,主要靠投资的拉动。尽管外贸降幅很大,但比想象中的要好了,降中有稳,喘得过气了。

    好的我就不多说了,我更主要谈潜在的隐忧。前三季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靠财政拉动,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这里我们看到投资的增长主要不是靠私人的投资,因为私人的投资是靠看市场的,对前景有信心才去投。就如中央领导人说的,说明复苏的基础不太牢固。

    南方都市报:这一点省统计局也承认,增长的主要因素更多是依靠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尤其是依靠大规模的信贷投放量拉动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增长。

    林江:对。另外,在引进外资方面下滑得比较厉害。广东1-9月GDP的增长不是依靠引进外资,跟过去招商引资对GDP的贡献,形成比较大的反差。这可以说是我们在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在引资没有取得强劲反弹的时候,我们也取得比较快的经济增长。反过来说明,如果政府的投资在未来不可持续的话,政府不可能每年都拿那么多钱出来的嘛,那就比较麻烦了。靠政府的那一块领域可以保住,不靠政府靠市场的那块,比如私人投资、外商投资,未来一段时间就体现不出对GDP的贡献占了多大地位。广东跟长三角、环渤海、西部地区比,我们过去一直强调市场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有招商引资上取得的成就。现在不提了,只说比预期中好了。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我就觉得这是令人担忧的。

    不能只看数据本身

    南方都市报: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1%,其中汽车和房地产消费增长非常快。你如何看待这些数据?

    林江:如果广东的发展真如省委书记汪洋说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扩大内需,那么扩大内需要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来实现,不能靠大型的国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型国企可以造G D P出来,它可以把产品放到仓库里面,但民营企业不可能生产出来放仓库的。如果我的判断准确的话,前三季度G D P的上升,主要靠国企在得到了银行信贷的支持、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了缓解,变得可以继续生产,但生产了能不能卖出去这就难说了,很可能放到仓库里面去。这就有一个经济效益的忧虑了。如果不是以老百姓的需求为依据的话,扩大内需只是空话。

    现在省委省政府非常强调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原来侧重外向型经济,转变成以拉动内需为主。但从1-9月经济增长的特点看,并不是靠内需。这就有了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迷失的问题。比如他们说1-9月份经济增长的形势良好,基本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冲击,那就给人一个印象:广东在不需要产业转型的前提下,不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情况下,都可以实现经济相对快速的增长,第三季度还高于全国,那是不是就不需要经济转型了么?这就跟汪书记讲的思想相背离了。如果我们认定汪书记说的是对的,就是广东一定要升级转型,那么我们就要对前三季度的数据作比较客观的分析,就不能只是看数字本身。

    第四季度还有更快的增长

    南方都市报:你预测第四季度的情况会怎样?广东实现保8.5%的目标是否还有悬念?

    林江:如果只看数据,第四季度很可能还有一个更快的增长。因为去年第四季是我们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如果按照同比来算,由于基数低,第四季度增长肯定更快,全省保8.5%肯定没有悬念了。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情况向好,不应这么太过乐观。现在广东最大的问题就是结构没有转型,再加上出口形势没有根本好转。我们那么大一个经济总量,以前一直靠出口来实现增长,现在说要转型,但我们转得没那么快。没那么快,我们又过多宣传G D P没有忧虑了,这样的说法,让人感觉我不转型也可以实现GDP的增长,也可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恰恰不是那么回事。因为美国金融危机还有深入的可能。按照汪书记的说法,不转型我们没有出路啊。

    VOICE

    广东全省的经济增长势头还是非常好的,出乎很多人的想象。但从数据上看,不只是全省,珠三角几个城市也是同样的情况,主要靠投资的拉动。尽管外贸降幅很大,但比想象中的要好了,降中有稳,喘得过气了。

    ———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值得关注

    莞佛对比

    佛山很牛,东莞很苦

    林江:佛山是比较牛的,在全省排第一。我觉得从逻辑上说,这种对比也符合我们的分析。珠三角这几个城市,首先都说是政府拉动,这跟全省的说法是一致的。但从分区来看,佛山、中山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小一点,因为外贸依存度低。东莞和佛山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地方。从数据上比较,外向型特征比较明显的东莞吃力程度比佛山大得多。但东莞也费了很大的劲,东莞“保十”的压力很大,时间不够了。

    东莞招商引资比较麻烦,市政府也很重视,但没有多大的进展,这跟产业没有转型有关系。因为原来到东莞去的一些公司更多是为了出口而去东莞的,如果为了内销就不去东莞了。比如说最近苏泊尔撤离东莞。如果东莞成功转型,可以吸引到不少内资进来,但我现在看不到。

    东莞值得关注的还有居民存款,政府公布的最新数字是银行存款4800亿,如果把4800亿用好了是很不错的,但受制于它的金融市场不成熟,很多人宁愿把钱放在银行,也不愿做一些投资。这方面对东莞经济发展的阻碍很大。

    城市圈对比

    深莞惠一体化任重道远

    林江:从9月份数字,还没有看出深莞惠一体化有什么效果。惠州除了一些大项目的拉动战略外,在深莞惠一体化框架下,看不出惠州有什么新的动作。从惠州的数据看不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是不是调整了。相对来说,江门是有突破的,江门在产业转移上做了一些努力,江门的后劲还是比较足的。惠州基础不错,反而我看不到它的后劲在什么地方。深莞惠的一体化任重而道远。

    广州有传统优势,加上跟佛山搞广佛同城化。从数据看,广佛同城化有点作用了,尤其在销售上面,当然这也是广佛同城化的意义所在。

    珠中江模式中,江门有点厚积薄发,有点异军突起,跟中山、珠海有点竞争关系,有超越的态势了。

    服务业

    广深要分工发展

    林江:广州和深圳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圳在发展股票交易、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作主导,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得更好一点,同时可以拉动全省的发展。广州处于珠三角中心位置,交通比较便利,可以整合地区的一些资源做一些动作。广州作为人才培养中心,可以整合珠三角地区的人才资源、产业资源、技术资源,甚至把泛珠三角地区的资源整合起来,这一块深圳是不可比拟的。

    广州和深圳不可能在制造业上做太多东西,这样产业布局就不合理了。从三季度数据看,广州深圳以服务来拉动经济是对的。但广深过多讲竞争关系不可取,两个服务业的中心城市,做现代服务业方面要适当分工,广州深圳也更能明确自己的定位。

    基础建设

    各城不能各干各的

    林江:基础建设对珠三角城市GDP快速的拉抬起到很大作用,但要注意把基建统筹起来。现在谈得沸沸扬扬的广深港高速铁路,说是40分钟到香港,但从广州市区到番禺新客站如果要1个小时的话,加起来就2个小时了。那跟从广州东站坐火车去香港有什么区别?广州的BRT跟广深港高铁是什么关系,跟地铁是什么关系,跟筹划建设中的基建是什么关系?这些都要考虑清楚,因为如果弄不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此外,广州的规划跟东莞的规划是不是对接的,东莞跟深圳、深圳跟惠州是不是对接的?现在各个地方好像是各干各的,为了拉抬GDP,你做你的基建,我做我的。

    采写:本报记者 陈伟华 实习生 李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