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后,最令我欣喜的,是收到《开卷》执行主编董宁文的邮件。《开卷》是一份不公开发行的杂志,记述书人,书话,书趣,不以营利为目的,聚集着一批没有任何功利思想的读书人。不少文化老人,纷纷赐稿,文采斐然,都是些纯粹的读书人,并不见经传,比如刚去世的谷林,以及宋词,章品镇,梅娘等,我读那些半文半白的文字,总是倍感亲切。
几年前,我和王强老师在南京做讲座,还专门去了凤凰台酒店,造访《开卷》的书吧,当时的一期“开有益斋闲话”里,董宁文正好提及王强老师。王老师当时不无得意的表情,至今历历在目。
去年,我去南京出差,在凤凰台酒店找了一大圈,发现书吧已经黯然退场。《开卷》读者俱乐部,我辗转找到企划部,才得以加入。这一年来,《开卷》定期邮寄过来,清香扑鼻,让我饱览读书人动态。
总是感慨,若是进了这个圈子,才算真正的的读书人。中年的一批,如龚明德,徐雁,扬之水,陈子善,朱健,薛冰,李福眠,止庵等等,青年的如武汉的眉睫等等。前日,斗胆给董宁文写了封信,谈到《开卷》缺乏一些西方文学和文化类的文章,还附了自己的几段拉杂篇什。
不料,董老师很快便回复过来,说“稿子拟留用”,这已是最大褒奖,尽管明显是客套之词。一来二往,我又寄了一篇过去,董老师回信,已经开始用旧时文人不论大小的称呼:“李杜兄”了,而且索要了地址,准备日后寄我杂志。
我顿时受宠若惊。入会仅需28元,但由编辑部免费寄赠,在我,可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当时感觉自己踏破铁鞋,终于跻身“读书人”行列,虽然董宁文回信,只是想通过我,询问王强老师的联系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