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房产评论员:文/丁延平
秋交会仅是深圳楼市的一个剪影,并非代表深圳楼市的全部。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比如楼市调整之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它又是楼市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
在“银十”黄金周上旬节点,即10月1日至5日,在深圳会展中心1号馆举行的秋交会可以说是在低调中谢幕。
“路演”之后,各路商家似乎都没有太多“斩获”,秋交会之效果比以前的心理预期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原因就不再赘述!于是乎,有不少人就开始质疑秋交会,说秋交会可以休矣!
房地产独立评论员丁延平认为: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地以为秋交会再没有多大市场了,甚至可以就取缔了!
秋交会作为开发商与广大购房消费者沟通信息的平台;作为便民的营销渠道,其功能作用依然存在。
秋交会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从一连串的数字中我们要清醒地去读懂楼市的表情。
5天时间,70多个楼盘参展,成交500多套,深圳知名地产商仅3-5家参展,深圳参展项目2/3用来作为形象展示,而珠三角莞惠等城市参展项目占了半壁江山等等,这些枯燥的数据背后说明了什么?这正是我们专业型的地产人和研究机构所要研究和思考的。
窃以为,此季秋交会至少能看出深圳楼市诸多特点:
首先,产品结构性调整仍需坚持,为节约国土资源,科学利用城市土地,90/70政策依然要坚持。但是,我们在秋交会现在看到,我们深圳参展的项目,是不是都在90/70政策的框框内;再就是这些参展的项目定位普遍偏高,已经远远超过了白领阶层的购房消费承受能力。这说明秋交会参展示楼盘以高端产品项目为主,而普通商品住宅是凤毛鳞角。这说明在产品供应上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以万科参展的8个项目为例,虽然大部分楼盘只是起展示作用,房价尚未公开,但愿一向作为“乖孩子”且标榜自己盖房子“关注普通人”的万科地产能继续执行自己的诺言,多为白领及以下阶层奉献时代精品。在深圳“二元楼市”中,在关内“关注普通人”的住房确实很难寻找,这就是说普通住宅“闹房荒”是存在的。虽然在用地性质上关内不少项目也是标明“普通住宅”的功能用途,但大多数房价已经接近“高端产品”的价格水平。所以建议政府应该在“控规”上把握产品结构的方向,让各个层次的消费者能对号入座,住进合适自己生活的房子里头。
其次,八月以来深圳楼市出现“量跌价升”之后,观望者增多,其中不少人是受“买涨不买跌”心理支配,近期不是很急切的买房者和普通投资客选择暂时放弃购买计划。秋交会“不愠不火”的现状证实了这一点。也表明深圳楼市在进入第四季度后开始处于买卖双方“博弈”的胶作状态。
第三,由秋交会也可以洞察到深圳有实力的开发商确实 “不差钱”。在经过2008年第四季度楼市“回暖”和2009年前两季度绝地反弹之后,深圳楼市去化量相当惊人。据有关媒体报道可知现在深圳库存在售房源也不足4万套。2009年第三季度前已经成功收获的开发商们不在“急切推盘”,或是像春交会那样打折让利吸引客户购买。这也是秋交会深圳本土中小开发商缺席以及参展单位没给出诱惑型让利的原因。
最后,在新商品房高房价的驱使下,二手房市场依然火热。但从几家参展的中介商之吆喝声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套房贷政策”收紧对二手房市场的影响。但由于新商品房高房价居高不下,退而求其次,购买二手房的流量还是很大的,据国土资源与房管局统计资料显示,每天二手房成交量保持在500多套左右,深圳二手房市场成交量与价格涨幅居全国其他楼市首位。其实,对于仅有320来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的关内楼市,二手房市场将是未来消费者和中介竞争的主战场。关内二手房占据了很好的位置,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其价值不可低估。
秋交会给予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简单的一张“业绩表”,而是通过数据看清楼市发展脉络,为反对高房价、为民生安居乐业、为楼市健康回归与发展作检测仪。
图片:秋交会外国MM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