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通识教育为何引起争议


  中大博雅学院开课了。作为全国第一个以通识教育为全部教学内容、号称欲培养“大学问家”的高等院校,理所当然吸引了众多眼球。它招了些什么样的学生,设了什么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有什么特别,最重要的是,它会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的集合达到教育目的?不光学生家长,媒体,一开始便对中大博雅这种模式表示反对的人如我,也很好奇。

  必须承认,有实质意义的教育创新要在现在的中国高校开花结果是困难的,因此中大博雅学院的通识教育有多方面的意义。即使到最后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全中国都可以从中得到教训。第一节课的媒体报道一出,更加深了我这个想法。

  博雅学院第一节课是讲《诗经》,学生对竖排的繁体字教材表现出不适应,好象很新鲜。繁简其实不要紧,背后的认同比较重要。汉字简化的过程其实是文字从精英走向大众的重要一步,繁体字是优美的汉字,不仅蕴含着东方人形意、会意的思维方式,还代表着一种精英姿态。姿态一变幻,观念便会跟着走。院方刻意选择的教材,甫一开始就已经很“精英”,还毫不掩饰地将这种感觉传递给学生,令人恍然回到了百年前书院,看到文人自诩自敬,自命风雅。

  令人纳闷的还有,老师在没有精讲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诗经》研究系统的介绍,并布置学生背诵篇章。现在很多幼儿园都会让小朋友背诵传统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三五岁的小朋友可以象唱歌一样一口气背下来。二十三岁有这样的作业,很不可思议。这并不是要否定掌握古典名著原文的必要性,而是其中发生了错位。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发展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征,某种能力表现特别突出,或者成长最快。三至六岁孩童的记忆力最好,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的抽象思维能力最强。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时机,有针对性地预设教育内容引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二十三岁的人去学三岁时应该学习的内容,并不符合教育规律,效果不好还浪费时间。

  通识教育的第一课,问题不在于教材是线装还是平装,文字坚排还是横排,字体繁还是简,而是在于它的教育方式。腹有诗书气自华,传统教育的古训是多读经典,这本来是很接近通识教育的理念的。但对于二十来岁的大学生,内容设计则更为重要,他们需要学习较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从中培养出对学问的概念和对社会和理解,第一扇窗开在哪里非常重要。据介绍,博雅第一学期的内容是重点研究诗经、伊利亚特和学习拉丁语,而且甘阳教授亲自主讲伊利亚特的课程,很刻意地要展示其涵盖东西古今思想文化的教育思路。依我看来,博是博了,而且肯定自以为高雅,但却眼界有限,没有方向,没有重点,其博其雅,难免会失去重心。

  任何一种教育,课程设计,内容设计都是一个基础,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思考实施教学才是关键。博雅的通识教育会向何处延伸?第一堂课下来,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不想怀疑甘阳教授的水平,他可能会把希腊名著讲得很好,但并不说明通识教育会因此取得成功。依他的看法,通识教育没有涉及意识形态的争论,但暂时没出现,并不代表不会出现。通识教育的理念是泊来的,在西方有自由精神的大学都乐于采用,同时加深了大学中自由思考、自由学术的色彩。进入中国十来年,根本谈不上对通识教育有如何深刻的理解,也谈不上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只要找到特定的土壤,要发展出中国特色、民族本位的通识教育,是很容易的事。在此顺便对中大校方表示一点失望,把通识教育交给一个具有明显的文化选择倾向的人去主持,全盘设计课程拟定计划,同时把三十名好青年的前途交到此人手上,也不顾及八千多名学生心智和思想的成长,我觉得,是非常不明智,非常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