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诡异大增,吁请政府放企业一马


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网民论坛中,来自天津财大的李炜光教授给我们报出了一组诡异的数据:自今年5月开始财政收入扭降为升,8月份暴增36%9月份大增33%,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41%,且非税收费达到33.1%的大幅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增长将达到10%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这样的数据容易让人怀疑。从全国两会听到的结构性减税5000亿元,到本次论坛听到的广东省已经减税230亿元。从中央到地方,所有消息都是政府为企业减负,从未听说过要加税或从严征管。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减税减负,另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大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李教授已经道出了其中的来头:个税及非税收入大增,税务部门查账补税413亿元,企业自检补税1000亿元。不过,在我看来,李教授并不了解企业实情,另一个重要增长点就是增值税。

换言之,在一片震耳欲聋的减负声中,我等企业的实际税负在增加!而且,发票市场的行情显示,此一幅度同比在1%以上。显然,上述增长之和已经可观。

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因企业利润增长成就财税大增,确实是件好事。然而,如今的情况似乎相反。可不是吗?

一方面,我等企业所购基础原材料价格自今年5月以来大幅上涨,石油、金属、塑料及纸张等莫不如此;另一方面,经济学家否认现在存在通胀。如果这一论断属实的话,原因只有一个:成品价格的下降冲抵了原材料的上涨,进而使总体价格水平维持不变。如此,无疑意味着企业利润进一步缩水。

因此,李教授说得对,财政收入的暴增并非因为企业效益好转,而是从消费者和企业身上挤出来的,而挤出的手段之一就是掀起一场场查税风暴

至于查税方式,用李教授的话说,各地政府的手段用到了极致。不过,依我观察,还远没有到达此一程度,现在还只是以口头劝告或提示为主。因为,1000亿元的检补占了大头,而查补只有413亿元,基本上只是小试牛刀。因此,如果真要将这场风暴一刮到底,以我对企业界的认识,财政收入还会进一步暴增。因为,补税空间实在太大。

补税空间究竟如何?以加工制造业为例,原材料占到售价的50%只是一个勉强可以接受的平均水平,超过这一水平已经难以维生。照此,对一般纳税人而言,其增值税净税负应达到8.5%。然而,不用查,这一水平远未达到。

换言之,企业违法成为普遍现象,而漏洞百出的多轨制税制税率为此提供了方便。就广东而言,大量的三来一补更是为上述违法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从火爆的发票市场也可以略见一斑。

既如此,通过查税实现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加上罚款,1000余亿只是毛毛雨,还根本没动真格的呢!依法查税没有错,只不过,如果真的依法的话,许多企业不死也得掉层皮

鉴于此,李教授呼吁制止此类风暴。然而,制止依法显然没有道理,吁请政府放企业一马并调整税制税率才是明智之举,且其理由确实不少:其一,财政增收源于向广大企业抽血,然后将增收所得用于部分企业或领域输血,除有失公平外,如一大批企业因失血,于整体经济而言实属折腾;其二,在税率大幅降低的情况下辅以严格征管,财税不会下降。尽管企业未必得到实惠,但违法现象将会大减,这是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所必须的。

(文/肖功俊)

本文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