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下面就另起一段了。“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显诸仁,藏诸用”,这里省略了主语,是紧接着“君子之道鲜矣”这一句来的。“显诸仁,藏诸用”,就是说君子之道是显之于仁,藏之于用。因为君子之道,体现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中阳性的、光明的一面,显现在内心的仁德上面。什么是仁?仁者爱人,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具有的恻隐之心,从这一点生发,逐渐扩大,从爱己、爱亲人,逐渐扩大到爱天下、爱众生。这种博爱的精神,就是仁所体现出来的东西。
“显诸仁”,君子之道所显现的,就是大道生养万物的这一面,大道就是具有这种成就万物、生发万物的仁慈。“藏诸用”,指的是行君子之道的人,他内心之中的仁德,是隐藏于日常行为中的。行君子之道的人,他的行为就是义举,就是正义的作为。君子的德行和仁慈都是隐藏在义的行为中。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在自己的脑门上写个“仁”字,表明自己是仁者无敌,然后再跑到外面去自吹自擂。他是用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仁爱,用无私的义举来阐明君子之道的慈悲情怀。
君子之道显之于仁,就能成就自己内心仁慈的德行,德行由此变得充实而盛大,所以就是“盛德”,内心美好的品性会变得很充沛、很丰盛。君子之仁德藏之于用,就是把美好的德行在社会人事当中体现出来,你就一定会“大业至矣哉”。君子之业就是帮助他人的事业,就是佛教所说的普度众生的事业,这个事业是非常恢弘和伟大的。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这是一个补充解释,是说君子事业所体现出来的成就,就是在“富有”这两个字中。这个富有,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对财富的拥有,而是指拥有充实而完满的人生,拥有极大的帮助别人的能力。《大学》里面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的阳明正知所显现出来的一面,只有这样不断充实、不断超越,才会使我们的德行日新月异,才会不断地精进、不断向前。我们的德行与时俱进、与日俱增,这个才能称之为“盛德”。一个盛德,一个大业,就使君子之道变得非常完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大业就是物质文明,盛德就是精神文明,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能获得双丰收。
说到这里,中间还掉了一句“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其实不是忘掉了,而是有意跳开,放到最后来讲。大家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是不是感到中间有一点突兀,文气上似乎也不是很连贯。对于这一句,《系辞》里面交待得不是很清楚,但它提出来是很有价值的,也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讨。
圣人也是人啊,精神之中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王家佑先生的对联一样“酒色财气,有度皆可养生;贪嗔痴爱,无相即是菩提”。圣贤们也有这些东西啊!但是他们有度,他们不著相。我们说大道自然,是因为一阴一阳的自然流行,大道当中所有的生命,该生就生,该灭就灭。大道既然能够生养、鼓动万物,同时也要收藏万物,要万物拿命来。大道无中生有地生养了你一场,最后还是要把你捉拿归案,要让你重新回归于无。我们看天地之间的生生灭灭,芸芸众生就跟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所以大道是无情的。毛大爷有句诗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指的就是大道,天如果有情,也有喜怒哀乐,内心也有贪瞋痴慢疑,有这些忧虑烦恼的话,天也是要老的。佛教里面讲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人就是有情的,就会有生老病死。“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的正道就是有这么多的艰难困苦,有这么多的沧桑变化。由此可见,毛大爷也是很厉害的。虽然后来的人,尤其是现在的知识分子对老大爷有很多不满之辞,起码他在这些地方体现出来,对大道无情还是感悟很深的。这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差别。
过去我们以为佛教的四大皆空,就是抛家弃子,非要出家,青灯古卷为伴,是了无人情。但究竟是不是无情呢?未必如此。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有个偈子,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为什么是“有情来下种”呢?因为有情嘛,才使人间生命的种子能够诞生;人世间就是因为有情,才会有生命。这个“情”变成一颗种子,放在生命的土壤里面,就会生长出来,最后豪迈生命的果实。佛教不是无情的,只不过是把这个“情”字扩大了,是要我们把私情放下,要有“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的博大情怀。所以我们的古代圣贤,与佛教里面说的佛菩萨一样,在人世间显现的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虽然他们觉悟了一阴一阳之道,但是在面对我们这些芸芸众生,面对我们这些“日用而不知”的百姓时,他们心中还是充满了忧伤和忧虑。“君子忧道不忧贫”,自己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一点也不忧,但是众生没有吃的喝的,圣贤们就会很忧伤了。如果圣贤之道没有在人世间传递,圣贤的道统法统没有一代代传承下来,他们就会觉得非常忧虑。如果看到天下无道,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也是心急如焚的。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面写的就是君子之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这个人非常了不起啊!以前我都不知道,现在为了讲《易经·系辞》查阅了一些资料,听了本光法师以前的录音,才知道范仲淹原来和本光法师一样,也是方山易的传人。范仲淹从来不显示他的易学功夫,但是在《严先生祠堂记》这篇文章里,他在颂扬东汉高隐严子陵时,还是透露出了一点消息,谈到了蛊卦和屯卦。这篇文章很短,但是极为精彩,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最经典、最了不起的散文之一。大家课后不妨找来好好研读一下。宋代还有一个方山易的传人,就是李纲。看过《岳飞传》的朋友就知道,李纲是宋代的名相,如果不是他,岳飞、韩世忠这些抗金英雄根本就出不来的。说到方山易的传人,唐代枣柏大士李长者初创之后,后来以韩李并称,与韩愈齐名的写《复性书》的那位李翱,也是方山易的传人。明朝还有一位方山易的传人,就是帮助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的姚广孝,他是一位亦僧亦俗的奇人,在事功方面也是成就了一番大业。总之,方山易的传承一直在民间延续,虽然也有前面提到的范仲淹、李纲等上层人物,但他们从来都是潜行密用,并没有让方山易进入到官学之中。方山易的传人中甚至多有篾匠、铁匠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从唐代这么一直传下来,到了本光法师就是第四十三代传人。
当年,本光法师在浙江游方时,在绍兴城外遇到一个老太婆挑了一筐竹篓在路上走。他和一个师兄走在后面,发现这个老婆婆的竹篓上面编有八卦的图案呢,于是就去跟老太婆搭话,问老婆婆,你这个竹篓篓上怎么还编着八卦呢?老太婆说,咦?你这个和尚还晓得八卦啊!本光法师说,我晓得啊,我小的时候,我还戴过八卦帽的。他们就这么聊啊聊,就知道这个老太婆编竹篓来卖是为了维持生计的。本光法师说,你卖竹篓就是了,为什么还要编个八卦上去呢?老太婆说,编这个嘛,也是哪个买到了哪个就有好处嘛。本光法师很留心,和那位师兄告别后,就悄悄去找这个老太婆,找到后才知道,这个老太婆原来是一位易学大师。实际上,她是真正的书香门第,是很有来历的人物,曾与孙中山、宋庆龄一起闹革命,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当中的一个遗孀,后来悄悄流落民间,以编竹篓为生。这个老婆婆就是方山易的第四十二代传人林际微。
了解这段历史之后,我才知道本光法师为什么一直强调要树立内心的阳明正知,要阳主阴从。本光法师自己也说,在学习方山易之前,虽然自己也出家了,学习了很多佛教的经论,但只是一些理论知识,不晓得该如何落实在自己的修行当中。自从学习了方山易,才知道它和《华严经》的境界是一致的,是佛家易学,这才慢慢找到在心性修养上的踏实感觉,回头再看佛经,一切也就很通达了。
显诸仁,藏诸用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