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报道说,上海交通大学最近正在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一份“人格证书”,人格考核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证书主要给用人单位参考,使他们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状态。
初看到这个新闻时,我一度以为上海交大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伟大进步,居然可以测量出人格状态。如大家所知,现代科技可以测量心脏活动,但对良心的量化却无能为力。假如有人攻克了人格指数的测评,我敢肯定,下一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非他莫属。但读完报道,我感到有些沮丧:咱们不但诺贝尔奖没有指望,而且“人格证书”创意本身涉嫌不尊重人格。
原来,评定学生人格所采取的手段,既无科技含量,也远不像“人格证书”本身那样有创意,充其量只是一种“大路货”。据校方介绍,人格评定分为班委会考评或学生“互评”及“自评”、学院及社团初评、学校专门委员会终评。证书等级以“优秀”、“良好”或“五分”、“四分”来体现。这意味着,“人格证书”将把学生的人格分为三六九等,而这些等级的获得并不一定取决于学生的真实人格水平,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他们的伪装能力。要想伪装得好,就得放低人格,弄虚作假、溜须拍马,甚至拉关系走后门。“人格论斤卖”有望成为现实。
什么叫人格?《汉语大词典》给出了三个含义:一指个人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二指“个性”;三指道德品质。可见,人格之于一个人是何其重要。人们每每遇到无法讲清的事情,通常会使出杀手锏——“拿人格担保”。人格好与不好,一旦被世人认定,将对他的生活与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现在,上海交大将人格另行定义,指向“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这无疑会产生误导性——某学生此三项若不合格,证书将证明其“人格低下”。在世人眼中,人格低下是等同于“没有尊严、道德败坏”的。可以想见,人格证书除了增加世人对持证者的偏见,并无其他高深含义。
在叔本华看来,人格具有极大隐匿性与欺骗性,不到迫不得已,坏的人格不会显现。上海交大作为一所知名高等学府,不至于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推出“人格证书”的动机,难道只是为了给学生贴人格标签,为用人单位提供了解学生的便利?在教育领域,每一个证书的背后,都意味着一场考试,都有应试教育的影子在晃悠。而许多考试的背后,又暗藏着利益的较量。学生的负担正是在利益的较量下,被层层加码的。
中国是一个证书满天飞的国度,很多国人一生为证书所累。仅大学毕业,就会有若干证书伴随左右。在上海交大的构想中,学业证书、能力拓展证书、人格证书是全面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三大证书。但社会舆情已经证明,这样的构想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人格证书别逼大学生降低人格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