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许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出杰出人才是我们对下一个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发展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但我们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主要是农民,包括农民工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把经济推上去的。”--12日中国青年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逝世,有关教育的话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钱老晚年时最大的担心,就是中国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对此温家宝总理表示“感到很内疚”。而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的一番话,让人听来颇觉诧异,难道钱老的担心是多余的?难道我国当下真的不缺少、不需要杰出人才?
王义遒教授的理由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一来没有什么杰出人才,就靠密集的农民廉价劳动力一样创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奇迹,二来将“两弹一星”送上天的那些超常人才,不是被培养教育出来的,而是新中国刚成立那个百废待举的时代应运而生的。于是乎得出很权威的结论,眼下之所以没有杰出人才,是这个时代不需要,而不是教育的失败,一旦到了某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自然而然就会横空出世了。
于是,王教授在发出“教育担等不起培养杰出人才的全部责任”的感慨后,热切而又充满信心地“呼唤一个时代”,一个杰出人才辈出的时代,顺着他的思路,我们的目光也自然而然地投向了20年后----下一代的身上。看来,不但是普遍草民,就是航天之父钱老对教育的担忧都是多余的,纯属杞人忧天,所谓时势造英雄,用王教授的话说:不要着急,形势到了,人才自然会应时而生。
然而,我们还是从王教授那疑似积极乐观又似消极悲观的复杂心态中读到了另一层含意,诸如教育体制问题,人才引进机制问题,等等,从其倒出的一大缸苦水里,我们才渐渐品出,原来他那十分自信的预测不过是无奈的自我开脱而已。没有人会否认当今教育体制诸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教育不能扭转乾坤”,不过,即使如此,教育家、教育者就真不该有一点责任担待么?
哀莫大于心死。作为知名教育家尚且如此悲观绝望,一介子民还能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