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近公布了录取中的“中学校长名实推荐制”。合格的受荐人将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大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的优惠。
此举的目的,显然是打破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用意应该是好的。但殊不知,“一考定终身”不管多么不合理,在残缺的制度中多少提供了些公平竞争。其不合理中蕴涵着合理成分。中国的许多事情就是如此。看似不合理的,其实自有其存在的理由。许多写在纸上很合理的东西,一旦实施则变得很不合理。比如“中学校长名实推荐制” ,说起来也许头头是道,但是老百姓本能的反应是一百个不信任。因为这种制度很难避免腐败,甚至必然带来腐败。
其实,北大的这一改革,还远不是“写在纸上的合理、实施起来不合理”的问题。北大自己的家庭作业没有作好,写在纸上的东西就有许多漏洞,或者对一些关键问题语焉不详。真要实施起来,即使不走形也会带来不公平。
降低三十分特别录取校长推荐生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一关键问题北大基本没有交代。众所周知,北大一直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为此向纳税人要下巨款。那么,世界一流大学,比如哈佛、耶鲁等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降低分数录取学生呢?这种优惠录取,绝大部分是给了那些低收入、少数民族等弱势阶层。北大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从纸面上写的东西看,似乎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按照北大的方案,不是全国所有的中学校长都具有推荐资格。中学校长必须首先以所在中学和本人名义向北大招办提交关于参加“实名推荐制”的书面申请;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再根据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对递交申请的中学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中学才能获得参加北京大学“实名推荐”的资格。可见,并非所有的中学都是平等的。按中国的“国情”,几乎肯定那些重点学校具有优先权。举个例子,一个名声显赫的“县一中”,和同县一个穷村落中在危险校舍中勉强维持的中学,哪家校长更有资格推荐?几乎肯定是“县一中”的校长。那个穷村子里的学校也许连老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哪里还有心思到北大要推荐名额?而“县一中”也自然被当地政要精英的子弟挤得满满的。村子里的孩子则是一色的贫民子弟。结果呢?越有机会的人就越有机会,没有机会的人则绝无机会。按北大这套规矩,贫富分化会通过教育体制被固定、强化。
美国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你越是在办学条件差的地方读书,越能获得“高考加分”。我十几年前在耶鲁读书时就碰到一个学生,她称她住的地方是当地的红灯区,从小和妓女一起长大,学校里仅有四个白人。这种学生,即使分数稍低些也被常青藤求之不得。另外耶鲁一教授,孩子一直上私立学校,但高中突然转到纽黑文臭名昭著的公立学校去读书。据说那里大部分学生的父亲都关在监狱里。这教授算的是:孩子已经长大了,对这种糟糕学校中无所不在的毒品、犯罪有抵御能力,同时在这种学校就读,申请大学时能以相对较低的成绩挤进好大学。后来果然如愿以偿。美国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很清楚:一个从小受了最好的教育、成绩和履历都非常优秀的学生,经常在录取委员会中受到这样的质问:既然你已经有了这么多机会,我们学校为什么还要把另一个难得的机会给你?结果,这样的学生尽管“综合素质”优异也可能被刷掉。相反,一个各方面都差许多的学生则会被录取进来。录取委员会的理由是:看看他这年轻的一生,几乎什么机会都没有,好不容易挣扎到现在,离我们的门槛就差那么一点。该轮到他的!事实上,从哈佛、耶鲁,到象弗吉尼亚大学这种一流的州立大学,都主动出击,投入资源到最穷、最弱势的阶层和地区,说服那些自己也不相信能上这种大学的穷学生申请。
我不知道北大怎样审查中学校长的推荐资格。我希望北大不要盯着重点,甚至要绕开重点。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素质要全面考量,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我为周校长的见识喝彩。但是,要把这样的远见在技术上落实,北大就必须派自己的人去最穷困、最破落、甚至几乎没有严格意义的学校的地方去处寻找人材,而不是把推荐权交给某些已经处于教育强势地位的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