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南方周末》有篇文章,题目叫《揭开跨国公司的“环保”马甲》。看到这个醒目的标题,我着实心中一凛。在今天这个大环境下,这个提醒的确来得非常及时。
不过,当我仔细看完这篇文章,却又生出些许疑问。文章列出的几个例子,援引的都是环保组织的单方面证词,证据可靠吗?比如,文章援引绿色和平的证词,指责沃尔玛超市出售的食品有残留农药,请问这个化验是哪家实验室做的?做了几次?超标多少?对比其他渠道的食品,沃尔玛是好是坏?
再比如,文章援引绿色和平的证词,指责雀巢公司采用转基因原料生产米粉。请问这个化验是谁做的?做了几次?如何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其他类似品牌是否接受了同样的检查?雀巢是否违反了当地法律?
又比如,文章援引绿色和平的证词,指责惠普电脑中溴化阻燃剂有害物质的含量最高。请问这个检测做了几次?如何证明替代品更环保?成本如何?是否违反了当地法律?
文章还点了金光APP(造纸),普利司通(轮胎)和巴斯夫(化工业)的名,指责金光破坏原始森林,普利司通生产过程污染环境,以及巴斯夫的一家化工厂环评报告没有完全公开。信息来源分别是自然之友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文章对所有这6家公司的指控均没有独立第三方的信息来源,也没有给出公司方面的回应。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没有分析6家公司的做法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危害了环境,替代品是否更好,因为何种原因没有履约,等等,便一棍子将其打死,指责它们贴环保标签的做法是“阴谋”。我对这个做法有疑问。
《南方周末》一直标榜自己是公正无私的独立媒体,但是请别忘记,绿色和平也是“跨国公司”。好吧,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司,而是非盈利组织,但他们同样需要经费,而经费的来源全部是公众捐款,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经常做出惊人举动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抓住大型跨国公司的把柄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公众眼球,这其实就是绿色和平的生存之道。
我对这个生存之道没有异议,谁都要生存不是?我只是想说,不能因为他们声称自己做的是环保,就降低了对文章公正性的要求,而把他们当做公正可靠的消息来源。
这篇文章采访了和我“同名”的零点调查公司老总袁岳,他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纵然是漂绿,我们也需要这些探索者。”我个人觉得,跨国公司通常比小公司更重视企业形象,相对而言在环保方面做得更好些。我们应该鼓励跨国公司的这种“漂绿”行为,起码他们还在努力地“漂”着,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他们把“漂绿”变成“真绿”。
环保,不但是一种态度,更是一个产业。只有环保产业兴旺了,环境才能真正得到保护。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时间,对此我们要有点耐心才行。
顺便说一句,我和绿色和平,以及上述另外两家环保NGO之间没有任何私人恩怨,我本人经常咨询他们的工作人员,也曾经接受过绿色和平提供的野外考察差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