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谁的内需,当前更重要



    今日中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结束同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谈后共同会见数百名中外记者。奥巴马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需要在更广泛的政策当中进行一些调整,使它的经济恢复平衡,并且还要促进国内的需求。(人民网11月17日)


    没想到美国总统来访问,也要提一下我国的内需问题。如果在N年前,这可能要被认为是干涉我国内政。现在崇尚开放交流,提倡友情提醒。其实内需问题已经得到中央领导层的严重关注。原定于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在本月底召开,可见中央觉得重新审视经济运行现状和宏观经济政策刻不容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六大议题多涉及与内需关联的消费话题,例如“扩大投资是不是加剧了消费不足?”


    再说明白些,我国内需严重不足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领导、专家和百姓的共识。现在不是“要不要促进内需”、“何时促进内需”的问题,而是“更要促进谁的内需”、“怎样促进内需”,才是迫切需要澄清以明确的问题。大家还记得,多年来,公务员加工资就是促进内需的口号下实行的。最终效果甚微,个中缘由无需赘言,去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录取比例达78比1便已说明。


    国企领导的内需也已饱和,难以再提高。垄断国企的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达到非垄断企业尤其是激烈竞争行业以及民营企业员工年平均收入的好几倍,消费水平已经很高。现在真正需要提高消费水平的是占人口80%以上却只占有社会消费能力20%的底层大众,农民,包括农民工,下岗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户。虽然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已经消失了数亿贫困人口让世界瞩目,但是我国贫困人口的标准还比较低。


    城乡差别加大,穷富差别加大,相对贫困吞噬着社会公平。贪污腐败,三公消费,社会财富的非法占有,也加剧部分社会底层的绝对贫困。我国2008年基尼系数高达0.65,远远超过0.3-0.4这相对合理的区间,也远远超过0.45这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8万亿的投资保住了GDP8%,但是老百姓收入没有提高,而实质上的通货膨胀已然开始,住房价格还在不断上涨,基本生活消费必然受制。


    搞清楚了该促进谁的内需之后,问题就是怎样促进这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底层群众的消费问题。无非是两条道路,一是提高他们的收入,提高并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标准(老有所得),提高贫困人口的设定标准;二是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就是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动者工资不被拖欠要用法律保障;企业负担需要减轻;百姓医疗保障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要方便转移;经济保障房要名副其实。


《奥巴马:中国应促内需调政策》
http://news.163.com/09/1117/13/5OASRIE00001124J.html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前召开 关注国进民退》
http://news.163.com/09/1116/14/5O8EFUAT000120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