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了一下北京大学方面关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的说明,我敢断言,这个制度,就像已经实行多年的自主招生、保送生、特长生一样,都属于弊大于利的改“饭前便后洗手”为“饭后便前洗手”类型的“改革”,必将以失败收场。
作此断言,理由如下:
一、中学校长普遍不具备“实名推荐”的资质。所谓“实名推荐”,据报道,源于浙江省一位中学校长的建议,即“……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生源质量优秀的中学,其校长可以以个人名义和自身信誉为担保,向名校推荐优秀学生。”把一个事关国家人才培养大计的宝押在一部分中学校长的“个人名义”和“自身信誉”上,跟让盲人骑瞎马毫无区别。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大中小学校均已普遍、彻底官场化,校长就是一低级别官员而已,不过是上级领导随意摆弄的棋子。他们之所以成为校长,并非因为他们业务过硬,品德高尚,群众崇敬。试问:当今有几个中学校长是当得起“德高望重”四个字的社会名流?他们有什么“名义”、“信誉”可以保证“实名推荐”的真实性?
二、中学校长动机不纯。可以肯定,那些全面发展、高考总成绩比较高的学生,都将难以成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对象。还没有开始“实名推荐”,有些中学校长已经表示,他们推荐的学生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就是说,“实名推荐”很难容易沦为一部分中学将其学生送入著名高校(例如北京大学)的数量增长点。凭实力参加高考,被“实名推荐”的学生应该是进不了著名高校的。
三、大学校长的情况,同上述第一条。
四、“实名推荐”很容易被腐化。“实名推荐”,说白了就是不按照客观成绩来,而是按照(以中学校长为主的一部分人的)主观认定来。既然是主观认定,就会有回旋余地,就难免被利用。权贵、富豪,但凡有望子成龙之心者,一定都很乐意染指其间,分一杯羹。
五、“实名推荐”的施行是以诬蔑考试制度为前提的。北大方面表示,“实名推荐”制度的好处是“可以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考卷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毫无疑问,是我国目前相对最为公平合理的一项制度。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成才渠道的多样化,社会用人制度的多样化,“一考”对于“终身”的影响日益缩小。郑渊洁、韩寒、刘翔、姚明、丁俊晖……的成功,都远在一般名校(包括北京大学)毕业生之上。这样的时代,搞教育的人还在说相对合理的高考是“一考定终身”,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不是污蔑,又是什么?
六、“实名推荐”是以个案否定整个制度。“上榜”名校、手握五个推荐名额的北京四中校长表示要“宁缺毋滥”,他认为,值得推荐的学生应该是可能成为像钱钟书、吴晗这样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才华的特殊人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均衡”发展的优等生。这位校长,我只能用“天真烂漫”四个字去形容他。首先,他可能喝高了,把自己当成了伯乐;其次,他不明白,天才不是教育、制造出来的,是不经意间冒出来的——只要社会有相应的环境,天才总会在人们不经意间冒出来。偏科生未必就是明天的吴晗、钱钟书,正如骑白马的未必都是白马王子——也可能是唐僧。为了培养吴晗、钱钟书,就搞“实名推荐”。那么,为了培养鲁迅,是否就应该重建“江南水师学堂”呢?
…………
天色已晚,不烦列举。
古今中外几千年人类文明史,证明一个道理:一切天才人物,都不是教育管理部门、大中学校校长们玩一些莫名其妙的把戏玩出来的。
200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