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关注】“装孙之旅”----奥巴马访华
本周最值得关注的事情无疑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这是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以来的首次对中国的访问。
奥巴马这次亚洲之行首先访问的是日本,然后去新加坡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之后于15日之18日访问了上海和北京。奥巴马离开北京后又去了韩国访问,完成了他的这次亚洲之行。
奥巴马的这次亚洲之行时间上安排非常紧凑,在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访问都市今天到,明天走,只有在中国的访问时间有4天之久,而且访问的地点也是上海和北京两地。可见,作为大国的中国,国际地位日渐举足轻重。
我们总喜欢为领导人的出访起一个“XX之旅”的名字,以对出访活动进行一个形象的概括。由此,我以为奥巴马的这次亚洲之行可称之为“装孙之旅”。
一改以往美国总统的强势,奥巴马的此次亚洲之行表现得极其低调。在日本,奥巴马对天皇90度的大鞠躬,表现出了极度的谦恭,让美国的一些媒体很是不舒服。在北京,奥巴马既没有宣扬美国的人权,也没有提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和在气候变暖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这让一些经济学专家们之前的预言再次成为胡琢磨。
奥巴马的“低调”有诸多原因。首先,年轻的奥巴马在日本天皇和胡锦涛面前,在年龄上就矮了一辈,所以表现出一些恭谦,也是人之常情。其次,中国和日本是美国的两个最大的债权国,两家共持有上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见了大债主,奥巴马是断没有摆谱的底气。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和日本对外汇储备结构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美元的稳定。这时候的美国总统对中日两国表现出的“友善”是识时务的明知之举。
其实,不仅仅是对中日两国的国家领导人表现出恭谦姿态,对中国的老百姓,奥巴马也在可以讨好和迎合。在上海,奥巴马用上海话问候青年学生,赢得了海派青年的青睐;在北京对故宫和长城的赞美,让皇亲国戚们又得意了一下。
显然,与他的前任不同,奥巴马这次访华有意不再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比如台湾、西方民主体制、人权和西藏等容易触动中国领导人敏感神经的问题,与此相反,奥巴马刻意强调的是世界的议题没有美中的共识无法解决,从而有礼貌地向中国提出合作的要求。
投桃报李,奥巴马的低调,也得到中国的回报:习近平副主席亲自到机场迎接,胡锦涛主席两次设晚宴款待,高峰会电视转播,现场记者会畅所欲言,数千字的《中美联合声明》被美誉为中美间的“第四公报”,有美国媒体称“奥巴马希望得到的在书面和口头上全数得到。”
奥巴马对中国放下了身段,让欧洲人泛起了醋意,德国媒体公开泛酸:“目前欧洲显然已经从副驾驶座位退到了后排座位上。” 并称“在奥巴马看来,20国集团才是重要的协调工具。中国是除美国以外最重要的20国集团成员,相应地也受到美国人的亲切对待。”
不管别人如何评论,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但奥巴马的装孙子或许只是一种应对经济危机的一个策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