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精神同性恋吗


老师:

您好!谢谢您上次给我的分析。也许我遇到问题不算是一个很自信的人,所以还是把我关于性的疑惑发上来吧。

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好像精神性的同性恋25岁之后就改不过来了,好在我才22岁。

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缘于以前看的一部战争片(好像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也许是心理年龄太小,那时候,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日本人和日本兵侵华时拍的照片(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把那些长得很丑的士兵照片剔除掉,这也是困扰我的一个原因)。有时候,一边自慰,一边看着电脑里的照片,想象着很血腥残酷的场景。有时候,会把同班同学也想象成某个日本兵,幻想成他骑在我身上。后来才发现,其实自己很幼稚,当然到了高一的时候也就停止了。

高二上学期的时候,晚上回家,在床上曾经有过很多对异性的臆想,不过可能以前看的历史照片太多了吧,很多都是黑白的。也许只是赤裸裸的性,因为那时候好像新闻里有慰安妇的问题,而那时候刚开始有性意识,所以也是这样很不自然的发泄了。

高二下学期,因为学习忙起来了,也就没有怎么想那些性的问题。可是,看到某个老师,竟然有时候会刻意地回避他的目光,虽然这个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到了高三的时候,也许是考试压力,也就出现了前面信中所出现的状况。不选择这样一个出口,因为我那时候觉得,以前幻想的那些事情和我的历史观是矛盾的,而且是有违正义的。当然也有小学里那些不大愉快的经历,还有对性知识的懵懂(您知道吗?我当时对自己性的状况很不自信,又很害羞,拖了一个月才和我老爸说。)

由于以前一直住在家里,对那方面倒也不是很在意。后来到*大上学,在QQ上认识了我的好朋友,当然他来自广东,我觉得应该也只是好朋友,因为只是一起玩,甚至他第一次要搭我的肩膀,我也避开了(也许我太过敏感吧)。玩得很开心,也不曾有过啥幻想,虽然那时候只是疑虑我和他玩得那么开心会不会有同性恋的倾向,因为我总是记得他的笑容。因为当时,高中同学发给我一条短信,我联想到他。同学发回的短信中给的解释是联想到笑容就是最爱的人了。

然后来到了外面的国家,同来的*大同学住在一起,刚开始也没什么。后来发现有个同学某些发音和我家乡的方言很像,平时也一直和我们开玩笑。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好感。以至于我以为又不正常了,所以中间又失眠了几天,心情又糟糕起来。

后面就是和我们的教授一起做项目。因为在课上,他总是喜欢有些身体的动作。几节课以后,我发现我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他的屁股上,想要转移开都很难。紧接着,自己又有了一些幻想,因为以前的舍友很生动地描述过同性恋的动作,而我,以前幻想别人骑在我身上,大概最多的部位也是那个了。好在后来,我的精神从他的屁股上分开了,不去想,也就轻松了很多。

可是,这时候,又想到了一起来的那个同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能够想象到他在那里笑,我也不知道是乐观的笑,还是嘲笑。有时候发现自己原本很标准的普通话,也变得带了很多口音。甚至有时候,会有意地去想那些动作。但是,我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相处地还是挺自然的,也只是像熟人、朋友一样。当然,我还会用过去自己的例子,证明自己是正常的,因为也爱慕过女生,虽然没有追求过。甚至这个学期试着去看了色情片,发现自己还是有感觉的。晚上也不会做噩梦。可是,有时候看到男生,也会变得紧张起来,当然这时候就不会幻想到我同学的笑了。

我现在就觉得很矛盾。可是,这些东西有的时候很莫名其妙地到我脑子里。白天,有时候就很混乱地想着这些难以启齿的矛盾。我的成绩不错,在中国学生中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可是,我想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应该会更轻松自由。我明白我现在的大多数行为肯定是很阳刚气的,因为我还是能够尽自己全力很乐观的面对周围的环境和同学,可是,却无法面对自己,不知为何,有种,很虚伪的感觉。

我周围的女生不多,唯一经常聊天的是一个一起来的同学。也许我们都只是把对方当成普通朋友,她说了她的恋爱观,一定要找个比她更强的,而且是她妈妈给她的。而她也告诉我,她周围的一些同学,也只是为了解决婚姻问题。我就很犹豫,是否要找个女朋友,因为我想证明,其实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又不甘心,到最后,两个人都被伤害到,尤其是女生。更何况,如果只是解决婚姻问题,我根本不用急,因为没有感情的婚姻就看自己有多少筹码了。

第一次写那么长的信。很多秘密,其实写出来,已经感觉轻松很多了。更谢谢您,有耐心看完我那么长的信,因为我留意到了,您的网站,很少有那么长的信。——您的学生:***

***

您好!从您的行为表现来看,我认为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异性恋者!您之所以认为自己是精神同性恋倾向,只不过是由于自己运用“看着电脑里的照片,想象着很血腥残酷的场景”是放压抑的情绪的行为给了自己一个“精神同性恋倾向”的心理暗示而已。在这里我给您讲一讲《疑邻盗斧》的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引自《列子·说符》)这则故事是说: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他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丢斧子的这个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他找到斧子以后,就觉得邻居家的儿子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看了这个故事,聪明的您一定知道自己为什么“在QQ上认识了我的好朋友,当然他来自广东,我觉得应该也只是好朋友,因为只是一起玩,甚至他第一次要搭我的肩膀,我也避开了(也许我太过敏感吧)。玩得很开心,也不曾有过啥幻想,虽然那时候只是疑虑我和他玩得那么开心会不会有同性恋的倾向,因为我总是记得他的笑容。因为当时,高中同学发给我一条短信,我联想到他。同学发回的短信中给的解释是联想到笑容就是最爱的人了。”以及“发现有个同学某些发音和我家乡的方言很像,平时也一直和我们开玩笑。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好感。以至于我以为又不正常了”的原因了吧。

您说“我现在就觉得很矛盾。可是,这些东西有的时候很莫名其妙地到我脑子里。白天,有时候就很混乱地想着这些难以启齿的矛盾。我的成绩不错,在中国学生中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可是,我想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应该会更轻松自由。我明白我现在的大多数行为肯定是很阳刚气的,因为我还是能够尽自己全力很乐观的面对周围的环境和同学,可是,却无法面对自己,不知为何,有种,很虚伪的感觉。”记得有这样两句话“诸法无我,万法唯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看什么事情,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那么他的心理就会不断受到暗示,在心理受到暗示的情况之下,就会出现与自己真实情况相左的心理和情感表现。

不知我解释清楚了没有,您的朋友杨永龙敬请您批评!

老师:

您好!收到您的回信又使我混乱的思维变得清楚了很多,很感谢您。您说我有智慧,但我觉得我对生活上的很多问题更像个白痴。您说这是个暗示,我又回想起了以前的两件事。

六年级到初一的时候,很喜欢闻欺负我的同学身上的气味。自慰的时候也会联想到,甚至是更加恶心的排泄物,当然其实应该是感觉不到什么味道的,因为两个人还是有距离的。

高二暑假的时候,有两次在照片中看到勃起的部分(当然是在裤子里面),居然看着那部分自慰。过后没怎么幻想,也没啥恐惧感。直到高三下的时候才开始有种恐惧感了。

我觉得这些应该都是小问题,因为我昨天都没有想起来;可是又不是很确定,因为貌似都和性有关的。而大学里的那些事,我同意您的观点,是我一直自我暗示,而其实那些想法也没啥大不了的,没必要一直想着,给人生造成负担。——您的学生:***

***

您好!您说“您说这是个暗示,我又回想起了以前的两件事——六年级到初一的时候,很喜欢闻欺负我的同学身上的气味。自慰的时候也会联想到,甚至是更加恶心的排泄物,当然其实应该是感觉不到什么味道的,因为两个人还是有距离的;高二暑假的时候,有两次在照片中看到勃起的部分(当然是在裤子里面),居然看着那部分自慰。过后没怎么幻想,也没啥恐惧感。直到高三下的时候才开始有种恐惧感了。”这是由于您小时候身体瘦弱、性格内敛,常常被其他男孩子欺负,所以对那些能拿得起放得下、精明强悍、处处占据优势的男孩子比较仰慕(“很喜欢闻欺负我的同学身上的气味”)和崇拜(对阳具的崇拜),也不排除您对父亲仰慕和崇敬的成分。这种情况对于青春期的个体来说是非常正常的。这是因为青春期是性倾向比较混乱的时期,也是个体的性倾向从幼稚、紊乱逐渐走向成熟、有序的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既是一个性趋向倒错逐渐得以矫正的过程,也是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一个必经阶段。您看——现在的您已经“矫正”和“过渡”的很好了,比如“大多数行为肯定是很阳刚气的”;“能够尽自己全力很乐观的面对周围的环境和同学”这就是例证!这就是说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性恋者和听天立地的男子汉。

最后需要对您说的是:每一件事都无所谓好坏,好与坏全在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当我们以发展→成长→成熟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过去与经历,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仅仅是“发展→成长→成熟”这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它对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并不多大的影响。如果说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有影响的话,最关键的就是以消极的角度和消极地回忆来对自己造成伤害。所以我在给您的第一封信的结尾说:人一定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有正确的行为才会有正确的习惯,有正确的习惯就会有正确的性格,有了正确的性格就会有好的命运。您的一生是否幸福,根源还在您自己的思想观念。只要摆正了思想观念,那么您的一生就会幸福永驻。

不知以上所谈是否对您有所助益,您的朋友杨永龙请您批评赐正!

老师:

您好!很多东西我突然想通了。

以前的东西确实对我的影响很大,也会有些暗示,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的心灵是扭曲的。而我平时的行为并不反常,正是这样的矛盾曾经让我经历了很多痛苦。而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孤独。有时候,对于学习的执著,让我放弃了很多东西,包括游戏、包括同学在教室后面谈论的性,而我又无法对此熟视无睹。高三的暑假应该算是疗养心灵的一个暑假。但当我来到大学,又发现那么多的东西我不懂,曾经一度很自卑。而过去那些一个人幼稚的一些探索,也往往被我自己想成不正常。我表面上总是很乐观,心理上却不是。看了您今天的解释,我又有点疑惑了,被我记得笑容的那两个人一个篮球打得很好,另外一个足球不错,而且曾经在宿舍里公开的放过A片并且讨论(其实这样人在我周围应该是很多的)。我是不是还是因为心理上的不成熟,才选择了记住他们的笑,并且一直反复呢?

对于自己很阳刚的结论,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来问了一些同学才得出的结论。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吧。其实我发现,生活中比我弱的人不少;即使一直很坚强的人偶尔也会有些柔弱的成分。只是,可能我有时太在意了。

老实讲,以前我一直心理郁闷着,但我总是能够把问题放在一边不去解决,至多是自我安慰。而**日,那个同学跳楼离去给我的触动真的很大。写给您的第一封信,我是在非常郁闷下写完的,因为我觉得自己的那些问题不解决,我迟早也会崩溃的。现在,我已经感觉好了很多。也许您可以给在国外的学生写一本书,因为我发现,周围好多同学要么就是很讨厌国内,要么就是很讨厌这里,而这两种心态,也就促成了两种人,一种认为自己的前途也就如此了,是国内的教育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所创新;而另外一种人,则觉得在这里什么东西都学不到。就此搁笔,提前祝您春节快乐!——学生:***

***

您好!您之所以记住的这两个人,正如我前面所说他们是属于“能拿得起放得下、精明强悍、处处占据优势的男孩子”,您说他们“一个篮球打得很好,另外一个足球不错”其实就是阳刚之气的表现,再加上他们“曾经在宿舍里公开的放过A片并且讨论”,这是中学时期“叛逆性”勇敢的典型表现,在这里您对他们的仰慕和崇拜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当时您正处于青春初期,一方面是对性比较敏感,充满着对其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另一方面又由于受社会传统和道德的影响,又把性看作是淫邪和下流的行为。这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在您的内心起作用,所以就让您记住了他们的“笑”,进而把您所记住的“笑”迁移到了您的同学身上,所以您所想象到的“笑”也就无法判断“是乐观的笑,还是嘲笑”。目前您虽然进入了大学,有关性以及传统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观念与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男女之间的恋爱还没有什么经历和体验,再加上《疑邻盗斧》式的自我怀疑,自然而然也就把正常人所具有的柔弱部分强行的套在身上,进而加重或强化了您的自我怀疑,这时候再加上您“一直心理郁闷着”而选择“总是能够把问题放在一边不去解决”的逃避,自然就出现了负面情绪的“滚雪球效应”。您目前经过我的解释以及自己在认知上的调节,相信您很快会解开这个自己给自己系上套索的!

您说“也许您可以给在国外的学生写一本书,因为我发现,周围好多同学要么就是很讨厌国内,要么就是很讨厌这里,而这两种心态,也就促成了两种人,一种认为自己的前途也就如此了,是国内的教育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所创新;而另外一种人,则觉得在这里什么东西都学不到。”您的这个想法很好,我也非常想帮助您的这些同学,但是由于对他们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我也就不知道怎么下笔,抱歉!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老百姓常常称进入大学为“上大学”或“读大学”,这个“上”有升入更高层次、更高领域,探究、学习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意思。这个“读”,一方面要读书,另一方面要读时代(读人文、读环境,研究社会发展等),还有一方面要从读书和读时代中发展一种系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只有发展出了这种思维能力,我们才能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进而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我想无论是国内都市的大学生还是出国留学的大学生,这一点一定是要牢记的!

记得我曾对大学生们说过,进入大学之后有齐头并进的三大任务——第一,多读书(专业书籍、哲学书籍、成功励志书籍、身心健康书籍、休闲书籍等等),学会组织和利用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第二,多参加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学会组织和利用众人的智慧与力量,培养超越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三,多结交朋友,学会与异性相处以及爱与被爱,进而发展爱情培养尽义务、负责任、享幸福、获照顾的对等的亲情实践能力。所以建议您也要注意在这三个方面锻炼和陶冶自己,这是因为有人说智商高加情商高的人,机会做事又会做人,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之中一般都会春风得意,如鱼得水,往往能够取得人生和事业的大成功。

期望以上所谈对您有所助益,祝您天天开心!

老师:

您好!我不知道是我理解错了还是您理解错了,这两个人就是我进了大学以后认识的。在这之前,我一直没有住校。

我自己找到这个问题的解答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所以我经常会听从父母的意见,虽然偶有叛逆。而那时候,也没有住过学校,所以也就在成长上造成了一个断层。也许这就是很多同学说我幼稚的原因,因为很多这方面的知识都是进了大学以后才慢慢了解的。对那些同学的那些仰慕,其实不是因为同性恋,而是因为自己的不自信。而我之前也许太过专注学习,缺少了对自己人格的塑造。现在我觉得对学习上的问题,我都觉得很有把握。可是对人生,却没有太大的信心。而我所缺少,所必需锻炼的是这样的一种能力。

对于同学打球、打游戏,我确实羡慕。我就觉得人生似乎就缺那一块,因为我实在没什么运动天赋,虽然人长得很高大。我的力量很大,在我表弟社区的那个健身房,可以举起最重的杠铃。但是,我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太差了。虽然中考前也曾经努力锻炼过,但是收效甚微,努力以后,曾经接近满分。但是因为中考修改标准,最后的体育成绩也很差。

这段时间几乎每晚都跑步,算是恶补以前没有锻炼的那些部分。而参加的活动也渐渐多起来。只是,当我想到一个不错的女生的时候,我却确定不了,这是不是真正的爱,还是仅仅想要逃避现实,摆脱寂寞。因为大一的时候,我曾经喜欢过一个女生,而且是她主动向我表白的,但是她太热情,我的舍友又暗指我们班的女生都太难看了,最后我竟然没有热情了。我想我还是要慎重一些,对自己,也对别人负责。

不知上面的分析是否有道理,可否再给我些建议。——您的学生:***

***

您好!抱歉,再看您的信的时候没有看出这两个同学是您大学的同学,当然您也没有介绍,所以就照中学的同学来分析了,呵呵,抱歉!

您说“我自己找到这个问题的解答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所以我经常会听从父母的意见,虽然偶有叛逆。而那时候,也没有住过学校,所以也就在成长上造成了一个断层。也许这就是很多同学说我幼稚的原因,因为很多这方面的知识都是进了大学以后才慢慢了解的。对那些同学的那些仰慕,其实不是因为同性恋,而是因为自己的不自信。”您的这个自我分析非常好,我也非常同意您的这个自我分析。这是因为人的一生,大概经历三个阶段:你应该如何如何→ “我应该如何如何”和我要如何如何我是如何如何。 个体从出生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我们更多的是通过父母师长的你应这样你应那样来认识世界和学习生存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当我们到了青春期的时候,由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学习,以及对基本生活和活动能力的逐渐熟悉和掌握,这时候我们的自我独立意识以及独特的灵魂就开始觉醒了,对各种各样的你应该如何如何开始反感乃至抵抗。于是乎要求成年人把我们当作大人看待,要求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活动的自主空间,这说白了就是我们适应外在环境以及内化自我,并渐渐把你应该如何如何向“我应该如何如何”转变的探索、探究、体验和积累,进而向我要如何如何转变。这个主词和动词的转变,一方面显示了一种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发展、成长和成熟的一个必然的过渡过成。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破茧重生,它既需要权衡、妥协和扬弃,也需要挑战、超越和自新等方方面面的糅合和冶炼,可想而知这个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和痛苦的过程。我们只有认识了这样一个发展、成长和成熟的必然的过渡过成,我们就会对面临的各种困难、障碍和挫折有一个心理准备,那么在困难、障碍和挫折到来的时候也就能自认而自如的应付了。所以我说“您的这个自我分析非常好,我也非常同意您的这个自我分析”,当然我也很赞成您目前的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和行为。

您说“当我想到一个不错的女生的时候,我却确定不了,这是不是真正的爱,还是仅仅想要逃避现实,摆脱寂寞。因为大一的时候,我曾经喜欢过一个女生,而且是她主动向我表白的,但是她太热情,我的舍友又暗指我们班的女生都太难看了,最后我竟然没有热情了。”在此我要说的是:爱情是一个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与女孩子相识,在相识的前提之下达到相知——观念与观念之间的碰撞,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以及进退维谷的探究,进而达到相恋(在这里有必要给您讲一讲“恋爱”这个词,“恋”是由“亦”和“心”两个字所组成的,“亦”字的意思是“也,也是”,“亦”与“心”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样的心、一样的理、一样的情”;繁体的“愛”,从结构来看是由“爪”、“门”、“心”以及“受”等文字组成。这个“爪”字有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把握、抓住;另一方面是一个倒写的“心”字,意思是袒露胸怀,让对方感受。“门”即 “家”,当您袒露胸怀而以真实的自我打动对方,对方心情的天平倾向于您的时候,您就可以通过人际距离逐步缩小的方式和方法把握和抓住对方的“心”,让他走进您的家里。简体的“爱”字是一个“心”字和一个“受”字的组合,其实也就是用心去主动地关爱和感受对方。从“恋”和“爱”这两个字的解释我们知道“恋爱”是在知己朋友的基础之上,通过男女双方相互交往、相互了解、相互摸索、相互探究,进而达到 “一样的心、一样的理、一样的情”的境界。)→相惜→相爱的步步推进,所以您要按照“认识异性→与异性结交和往来→成为普通朋友→知己→恋爱→爱情”的步骤与女孩子顺其自然的相处,当异性成为您的普通朋友之后,随着相互的认识和了解的加深,有一部分还在普通朋友的地位上原地踏步,有一部分人成了您的知己。成为知己的朋友之间通过心与心的交流,观念与观念之间的碰撞,才能产生爱情的火花,呵呵,到这个时候才能收割爱情。所以您目前接触异性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异性,学会与异性相处,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友谊,发展自己。当然就意味着与更多的异性交往,也不排除与自己脾气、个性相投的男孩子走的近一些。广泛接触有利于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学会辨别异性——有的男孩子外表长得很“酷”,但可能通过交往发现是“金玉其表,败絮其中”;有的学习成绩顶呱呱,却恃才傲物、颐指气使;有的……。如果与异性交往直奔获得爱情的主题,这不仅会给自己未来获得幸福、愉悦和快乐带来困难、障碍,有时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而且还会像您目前一样的情形。所以只要您把与异性交往定位在发展普通朋友的地位之上,顺其自然的与她们相处,那么您所爱的和爱您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出现在您身边的。

“我想我还是要慎重一些,对自己,也对别人负责。” 说白了您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舍去了结交普通朋友的过程,只要从现在起从结交普通的朋友开始,将获得爱情交给自由电子式的随机碰撞,那么您“想到一个不错的女生的时候,我却确定不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希望您改变自己的心态,把握好未来的各种机会或机遇,相信并运用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控制生活、改变生活,并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我、改造自我,并掌握自己的发展道路。用积极的行动去追求属于您自己的幸福、愉悦、快乐和爱,那么您就会获得幸福、愉悦、快乐和爱的人生!

Dear 杨老师:

祝您快乐,阖家幸福!一切感谢尽在不言中!——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