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九月底我飞到台湾开会,为了参加祖国母亲的生日,我放下手头所有工作,赶在九月三十日早上从台北直飞北京。
经过短短三个半小时的飞行,中午我已经在北京和朋友共进午餐了。可谓“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十月一日,晴空万里,在现场看完盛大的国庆阅兵典礼后,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再度勾起了我的“两岸情结”。
自我2001年从宝岛台湾来到祖国大陆,其后的几年里,一直饱受两岸人民往来“行路难”之苦。那时,把一整天的时间耗费在飞跃这湾窄窄的海峡上,是台胞经常碰到的遭遇。
曾几何时,一湾浅浅的台湾海峡,对于许多大陆同胞来说,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在两岸对峙隔绝的岁月里,亲人离散、音讯不通,多少父兄不能相见、夫妻不能聚首、家庭不能团圆!自1987年11月2日起,台湾当局允许部分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此后,岛内各界民众又冲破当局种种限制来大陆旅游观光、投资兴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交流热和投资潮。在李登辉、陈水扁时代大肆推行“去中国化”政策的逆流下,两岸民间交流风起云涌。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超过5000万人次,超过100万的台胞在大陆投资兴业、求学深造、就业就医、生活居住。截至2008年4月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已超过7500亿美元。
2005年,应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相继率团来大陆,分别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和平之旅”、“搭桥之旅”、“民族之旅”。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几个月前,陈云林的包机尚未降落,台北股市便一路飘红,岛内媒体说,这是给陈云林的掌声鼓励。岛内七大工商协会、航运界大佬,乃至很少一齐发声的三大驻台外国商会,都不约而同召开记者会,公开支持陈云林来台,签订四项协议。这是台湾超过半数的GDP在讲话,陈云林此行对台湾的意义已经无须多言。
作为一个在大陆投资兴业的台湾人,我自豪于身处这段民族融合复兴的历史潮流,近距离的感受触摸、甚至亲身参与。几次跟马英九的会面间,我都提出台商希望加强两岸交流、共同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现在看到愿望一点点实现,快哉快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月17日,初夏的鹭岛,潮平海阔,风正帆扬,生机盎然。首届海峡论坛举行,两岸各界民众踊跃参与,仅来自台湾各县市的普通百姓就达8000余人。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两岸大型民间交流活动。
之前,国务院刚刚公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王毅在大会上宣布了包括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扩大对台产品采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台资企业拓展大陆市场并参与大陆扩大内需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等八项大陆方面进一步加强两岸合作、应对金融危机的具体措施。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海峡论坛的成功举办,成为海峡两岸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共克时艰、共谋发展的大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然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两岸经贸呈现出以台商投资为主线、投资带动贸易、贸易促进投资的特点。但是,由于受到台当局长期以来的政策限制与人为扭曲,两岸经贸关系目前仍处于“局部、单向、间接、不平衡”的基本状况,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不对称相互依赖”转向全面整合,由数量增长转向结构升级,由民间交流及单方面鼓励转向合作机制的建立,这些都将促使两岸经贸关系走向深度合作与融合,实现共赢。
去年回台湾,巧遇潘石屹和冯仑,他们组团来台湾考察房地产投资项目,全程受到台湾房产界及媒体高度的关注。有趣的是,他们被台湾的媒体冠以“陆豪”的头衔,意为“大陆富豪”。
潮平两岸阔。我希望两岸关系的冰雪尽快融化,和平共赢的春天尽早来临!
两岸食品业合作,一加一,一定大于二
对于两岸经济合作,吴伯雄曾表示:“这个一加一,一定大于二。”两岸食品业交流合作也是如此。
1988年,台湾当局刚刚允许部分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时,魏氏兄弟来到大陆考察市场,11989年在北京成立顶好制油公司。之后,“康师傅”红遍大陆,经过近20年的艰苦打拼,打造出了一个横跨方便食品、饮料、糕点、西式快餐及零售业的“航空母舰”式企业集团——顶新国际集团,成为台商在大陆成功的典范。魏应州缔造的“食品王国”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的生活:有谁没吃过“康师傅”方便面,喝过“康师傅”的饮料,啃过“康师傅”的饼干?抑或没到乐购超市购过物,到德克士进过餐?
像我定居北京一样,如今的魏应州,一年365天,在台湾生活20多天,在国外生活30多天,其余的300多天都是在大陆度过的,他坦言“在大陆找到第二故乡”。
台湾食品业巨头统一企业,也早已经将食品制造重心移往大陆。目前大陆市场上知名的台湾食品品牌可分两种:一种是原本已在台湾成名的品牌发展到了大陆,比如统一食品、元祖蛋糕等;另一种是由台商在大陆新创的品牌,像康师傅方便面、永和大王餐饮连锁店等。
大陆广阔的市场、快速增长的消费水平,让这些进驻大陆的台湾食品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大陆内需市场高速成长让康师傅控股公司大赚特赚,据说其年获利总额比台湾所有上市食品公司获利总额还多。
另一方面,台湾食品企业为大陆市场带来了先进的理念。这一点,在烘焙业表现得尤为突出。眼下的内地烘焙市场,可以说是“西风”劲吹、“台风”强劲的世界。
多年来,我们看到台湾面包连锁店的屡获成功、风靡一时。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里,许多台资企业涉足烘焙业的成功案例不断在内地市场涌现,好利来、元祖等烘焙连锁店已经遍布大陆一线城市。新近在台湾崛起的“85℃”咖啡蛋糕连锁店,传闻也将与顶新集团合作进军内地的咖啡烘焙市场。
强劲的“台风”,直接引发了大陆烘焙业态的嬗变,启迪了本土烘焙企业的“创新多元化”生存。本土烘焙企业不断推出各种不同经营模式,扩大迎合顾客群的消费行为,还有以“年轻化”为目标的台式精致食品“伴手礼”也陆续出现在内地烘焙市场,不断更新顾客消费概念。
协作·发展·共赢
去年底,我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2008海峡两岸食品论坛”,并做为会上唯一来自台湾的主讲人,发表了名为“两岸食品企业的品牌创新与营销整合”的主题演讲,将我对中国食品市场最新的营销体悟与两岸食品业的朋友们进行了交流分享。
论坛以“协作·发展·共赢”为主题,我想,这也正好概括目前两岸食品业交流发展的主题。
5月9,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出对马英九先生的专访,在专访中,马英九先生说,“为了振兴经济,台湾感受到与大陆协商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迫切感”。
当前大陆方面正在加强对台采购,是台湾食品开发拓展大陆市场的良好时机,加强同大陆合作是台湾食品业发展的契机。我也欣喜的看到两岸食品业的交流发展,从民间走向庙堂,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台湾食品企业将会更多地了解大陆市场,运用现有机制通过不同途径寻求同大陆方面的合作,探讨各种合作模式,以实现合作共赢。
我一直以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文同种,很多经验是可以互通的。我从食品业相对发达的台湾来到祖国,非常清楚台湾及海外食品业的发展历程,因此能充分掌握有哪些经验是内地可以借鉴的;
在两岸食品业融汇交流、共同发展的洪流中,我和百年智集团只能算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所谓一滴水折射出整个大海。百年智集团在大陆的成功,也算是两岸食品业交流发展的一个缩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