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从来不乏好学生,关键是如何教好他们(赵秀峰/原创)最近,有关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所引发的讨论,实则是有关改革高考制度的有益尝试,其中所昭示的趋向和遗憾同时并存。其实,北大并不怕招不到好学生,关键是如何教好他们,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备受关注的北大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所推荐的中学名单,由煌煌四百多所中学之中遴选出微微39所,仅此涉及到北京、广东、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陕西、天津、新疆、浙江、重庆等十三个省区直辖市。不论是在覆盖面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的省份一所没有,有的省份占十所,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多数中学的积极性,何况还没有看到实行推荐的标准和条件?据我所知,历年的北大招生,几乎网罗了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再者,能够进入“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都已经非常优秀,根本不需要什么“锦上添花”的所谓实名推荐,他们完全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足以考取他们心仪的大学,实名推荐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这些考生的自我选择。而真正需要推荐的可能还是那些老少边穷地区学校的优等生和学科特长生,以满足其专业方面的深造需要,这才是真正需要的“雪里送炭”。
由此我想到了《新约·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马太效应”的故事。目前,在我国教育还不很发达和均衡的情况下,更多的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学和孩子更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不能“厚此薄彼”、重视城市而忽略乡村、重视极少数中学而忽视大多数中学。
更为重要的问题,不仅是要把大学自认为是好的考生招上来,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考虑如何教好他们。诚如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所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通过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而不是让他们上完四年大学后放弃所学专业去卖肉、擦皮鞋(不是说不能干这些工作,最好是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用其所长),甚至有的找不着工作、有半数女研究生还找不着对象的怪现象,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名校有名师,名师出高徒,天子骄子何愁无用武之地?!
在教育公平的新时代,我们期待高考制度的彻底改革,修修补补的“零打碎敲”所引发的弊端,常常使人们失去对于教改的信心和产生不满情绪。“马太效应”要不得!教育资源不应一味地向名校倾斜,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更应得到支持和帮助。“马太效应”产生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最终会引起社会的振荡;“马太效应”造成的局部繁荣,扼杀了作为整体教育的生命活力,造成只重视培养少数拔尖学生,而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进而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和对立情绪。反“马太效应”,就是为了对每个学生负责,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过去混乱的自主办学和乱发文凭使多少人深受其害,在“承认不承认学历”问题上所引发的诸多矛盾,直至把“五大生”推到了饱受歧视的程度,而现在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同样受到就业困难的煎熬。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现时党和政府的公平教育政策,可以使每个孩子得到并接受良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可以造就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学生;高考制度的改革,必将迎来一个“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