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这六十年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让许多落后的农民也逐渐摆脱了贫困。然而,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高不下的房价也成为了人们无法改变心底之殇。
目前,房价在刚性需求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节节攀升,很多人将其原因归结为城市土地的稀缺。的确,土地是不可再造的,商品价格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也是无可厚非的。为了控制房价的高位运行,国土部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马上要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手了,希望可以通过土地供应的调节来实现价格的调节。但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土地真的是高房价的根本原因吗?“农地入市”就能解了土地供应的渴吗?
房价过高并非土地供应量小之过
“面粉和面包之争”在地产圈已流行多年,地价在房价构成中所占比例最大,是房价制定的最重要指标。为了防止城市土地的过度开发,每年的土地供应量都有所控制。也正是如此,房价高位运行有了合理的借口。然而,房价上涨的原因并非只有土地供应量小一个。例如:“对于楼市的投机和投资”、“刚性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府对于高房价的默许和依赖”、“购房者的盲目从众消费心理”等等,都是房价能够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
另外,国家在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上,早已经向结构性调整转型。通过几年的调控,土地供应量应该是相对科学的,过度的提供土地供应量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并非是件好事。但是,房地产开发周期较长,拍卖出去的土地是否能够及时被用于开发?还是闲置起来用于“炒地皮”?开发的土地能否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间将项目推出上市?所开发的项目是否属于普通商品房?开发商的利润空间是否得到合理的控制?等等,很多问题都将影响到项目销售时的价格。所以,若将罪过全都归结于土地供应量小上,实在有些牵强。
“农地入市”农民也将变“房奴”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设想,将大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土地供应市场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对楼市产生一定的利空影响。但是,这并不代表房价将因此而走上下行的道路。
并且,农民的土地被占用将直接导致两个严重的问题发生:第一,滋生腐败,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因为出让农村土地免不了要经过层层政府的审批,这就给腐败提供了温床。或许有些干部也是为了能够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但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干部素质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恐怕难以把持住自己;第二,就是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但对于解决农民长期稳定的生活来源的配套又无法跟上。农民既没有“饭碗”,又没了“土地”,以后也要通过购买商品房来实现住有所居,被挤成了“房奴”。
要知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命脉。不管经济如何发展,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是不会改变的。当年毛主席确立政权的时候,首先做的就是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当农业遭受危机的时候,国家就将遭受危机。不管国家搞国际化、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始终要首先得益保障。
一直以来,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相当重视。而现在因为房价的原因要征用农民的土地,似乎有些“圈地运动”的味道,若是老一辈革命家建在,必然不会同意。因为结果显而易见,这只能导致基尼系数的继续增加,房价下降与否却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