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展望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直到2008年岁末,尚未见底,对2009年的全球经济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沉重的下压力量。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发布了对2009年全球经济的悲观预测:美国经济将萎缩0.7%,日本经济将萎缩0.2%,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5%。发达经济体全面滑坡,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受到沉重打击。IMF对一个月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2009年经济增长6.1%的预测又调低了一个百分点,为5.1%。可以预计,2009年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将持续。
然而,和2008年下半年打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不同的是,在半年多的应对中,全国和各区域不仅对这场源自美国次贷危机,而后演变为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的突发事件有了比较清醒的认知,而且对于重度受损的内在不足也做了深刻反思。
在全球经济风暴中,2009年我国经济大船稳定前行的全局性支撑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2007年经济实力进一步上升,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按照规定,国家统计局对2007年GDP数据进行了最终核实。2009年1月14日公布数字:2007年GDP现价总量为2573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比初步核实数提高了1.1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按调整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可以肯定,2008年我国经济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海啸冲击的基本实力。
第二,我国金融系统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09年初,银监会发布消息,2008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降,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下降超过7000亿元。同时,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首次由短缺转为盈余。此外,2008年,银行业案件总数下降近30%。按资产的平均发案率已接近国际较好水准。可以说,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我国银行业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在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之时,从以上指标来看,银行主要财务指标已接近国际较好银行水平。目前正努力吸取本次金融危机提供的经验教训,向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银行努力。
第三,2009年1月13日,海关亮出2008年统计数据: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实现贸易顺差为389.8亿美元。另据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其中,2008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同比少增441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环境中,虽然2008年的最后两个月我国的出口出现7年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但据海关总署13日发布的报告指出,2008年底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鼓励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一般贸易出口价格涨幅也趋于稳定。可以预期,随着国内经济刺激计划施行,企业去库存化因素将逐渐淡化,2009年进口增速将有所回升;在出口增速仍将因外需恶化而继续下滑的情况下,高位运行的外贸顺差将有望下降。
第四,面对历史罕见的全球经济风暴,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政策重点,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之势,以“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气魄,迅速重拳推出扩内需、保增长的10项举措。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十项措施的匡算,进一步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需要各部门、各地区迅速落实。首先是财政部,立即安排落实了2008年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的中央投资,并提前安排原计划的明年灾后重建基金200亿元,并要求大部分投资项目在11月底落实完毕。其中100亿元注入了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宣布,2008年内新增的这100亿元建设项目目前已全部落实到位。分别投向国家高速公路和重在改善民生的农村公路两大领域的冬季可以施工的在建项目上。各地区迅速响应:2008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在原有基础上追加市政府投资60亿元,已全部下达。据测算,这些投资将可带动700亿~800亿元社会投资;江苏省级财政今年新增扩大内需资金100亿元目前已经拨付89.52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增加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浙江组织实施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千亿产业提升三个“千亿工程”;四川8400余个重建项目已开工;广东省计划2009年重点工程投入3000亿元,预计全社会投资可完成1.3万亿元左右。山东规划投资7000亿元;辽宁计划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
快速推出的重拳“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令世界震撼,也大大提振了国人的信心。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末和2009年初已经在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上开始显现,中国人民银行1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2月,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创11个月来新高,12月末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止跌回升,货币供应和信贷双双回暖。随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发力,充裕的流动性有利于2009年市场的平稳运行。
第五,产业振兴规划及时出台。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出台了钢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是准备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第一棒。钢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核心,一是稳定国内外两个市场,特别是扩大内需,缓解当前中国钢铁、汽车业的困境。二是充分利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源价格走低的机遇,通过战略性资产重组,加快两大产业调整、升级。
在全局稳定,抗危机的力量步步走强的情况下,区域响应迅速,对应措施得力。虽然东中西部区域各有特点,但是以下五点还是可以从根本上概括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各区域都充分认识到,这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以保增长、渡难关、促转型、上水平的根本保证。二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强发展突破力。三是抓重大项目建设,并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链,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四是在对外招商引资遇到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同时将眼光瞄向国内,实现国内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五是把改善国计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就业难题,通过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来应对挑战渡难关,同时推进区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目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预计2009年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将持续。但是在各地区积极因地制宜抵御“经济寒冬”的不同对策下,预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回暖时间表会有明显差异。在国家促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四万亿元资金的撬动作用已开始显现,钢铁和煤炭行业已经在2009年的初春时节感受到丝丝暖意。
2008~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走势的评析与展望(四)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