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 本文通过中国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未来在发展、发展的未来在原创三层论述,阐述了中国21世纪的发展,必须有本土的、原创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否则,经济发展没有软实力支撑,发展没有后劲。
[关键词] 教育定位 教育改革 本土原创
最近,不相关的两件事,在谨醒国人。一是教育部长周济调任其他职务,引发诸多社会议论;二是2009年11月18日,英国《独立报》发表文章标题为:“中国很快将出口思想”。中国人对国民教育事业的现状忧心忡忡,外国人却把中国未来的发展吹上了天。教育与社会发展、进步,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其中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动力,未来10到20年,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从教育改革入手,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中国的未来在教育
关于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其回答可能有多个,但从社会发展定位看,正确的回答只有一个:即教育是“人的第二次生产。”
现代社会的人,有三次生产过程。第一次是生育生产,即父母生产了生理上的人,例似于计算机的硬件。从三岁开始,就由学校开始了长达18—20几年(从幼儿圆到大学)以上的第二次生产,它生产了人的知识、劳动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例似于计算机的软件。第三次生产是生产了人的健康体能和健康的思想,人的健康生产贯穿于人的终生,例似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维护。卫生医疗就是对硬件的维护;社会道德教化和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就是给人安装了“杀毒工具”,适时地进行人的“软件维护与修复”。
“人的第二次生产”——教育(软件生产),是一个系统,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类。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才直接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也就是“教育的质量决定社会的质量,教育的品质决定社会的品质”。
无论是物质经济还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社会才可能进步、发展。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都伴随着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事实。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30年,其重要标志与中国经济发展一样,量的发展速度快,质的提高速度慢,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中国的高等教育,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结构调整,大批高职院校的设置,既扩大了高教规模,又从结构上彻底打破了“精英”教育模式,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继续向高教普及化方向发展。
1997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占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仅为9.1%,2008年已达到23.3%(2008年教育部统计公报),按目前招生量的递增速度(5%)与适龄人口下降速度,估计2020年左右,毛入学率即可达到50%(初级普及阶段)左右的水平。高等教育已经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奠定了规模与物质基础,只是教质量有待提高。因此,目前中国高教最紧迫的任务不是扩招,而是分类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呈现的发展态势是:21世纪初的2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超越中国几千年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高教发展速度的20年。且前一个十年,主要是量的扩张,后一个十年,主要是质的提高。
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不可能从某一个方面单方面独进,需要系统的结构调整。
二、教育的未来在发展
中国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即立新破旧。原有国民教育的学制不改变,很难打破“应试教育”模式,不灭失“应试教育”的生存条件,素质教育就没有空间,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合并初、高中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学制是:(幼儿教育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计12年,一个七岁儿童入学,到高中毕业就19岁了。按生理规律、人类意识、法律观念,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具备承担成人的一切法律责任与义务条件,按中国传统意识本应担负起家庭重担。可是,中国的学制决定:高中毕业生,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职业劳动者,最低还必须接受三到四年不等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这样的学制设置,一是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普及,二是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三是基础教育把读书和学习,折腾成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从小考到中考,加上三年高中生活与全国一年一度的高考,把我们的一下代,置于人生竞争的险境之中,高考成了人生最深刻的记忆,沉重地打击了几代人终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中国基础教育学制与教育资源不均衡状态,整体上是折腾父母、折磨学生的设计,把人生最快乐的年华,演变成无情的、痛苦的竞争性淘汰赛,效应是打击青少年成人后的学习欲望,终生学习的动机。
改进设计是:合并初、高中教育,缩短学制。具体设计是:
1、儿童入学年龄提前到六周岁。
2、改小学六年制为五年制。
3、初中、高中合并为中学五年制(取消文理分科)。
了 4、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由九年提高到十年。
这样,完成义务教育的小孩,只有16岁,这样的年龄,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完全成熟,父母必然要为小孩子继续投入,为普及高等教育打下学制基础。逐步取消“职业高中”教育,统一转为两年制的“中等职业学校”。
经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中国既具备这样的能力、条件和基础,又有利于中国未来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
(二)自主招生、取消高考。高考,是中国最公平的考试制度,但又是最违反人性的制度。目前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弱化其高校录取新生的唯一标准功能,直至取消。
因为,全国统一高考,一是把一个刚刚长大的孩子置于一个完全与同类竞争的境地,强化了中华民族零和博弈意识,现代社会需要强化的是合作共赢。二是书面考试只能考知识、记忆,与人的智能多样性不相匹配。三是把“精英高等教育”选人模式,用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上,即把淘汰大多数人的机制套用在筛下少数人的游戏上,张冠李戴。
同时,零和博弈的高考,与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特征相悖。表面公平,事实残酷的高考,有违背人性。事实告诉我们,对人类作过伟大贡献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各门功课、方方面面都是优等、优秀的,只能是某一方面超群,伟人毛泽东也有偏科现象(据《恰同学少年》电视剧剧情),高分不一定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全能型“精英”,几门功课的试卷高考,肯定是有缺限的选人模式。培养各个方面都是优秀,全面发展的人,只能是理想,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全面优秀。讲科学的遗传基因和不讲科学的“上帝”,都不会把优点放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身上。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那么多“文理科状员”和风行一时的“少年班”,其结果人所共知。没缺点的人,不是人,是神。
摒弃社会普遍诟病的“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讲了许多年,之所以改不动,就是高考指挥棒没有动,要实行非应试教育,就必须取消高考。中国没有高考和没有“科举”一样,只会进步,不会后退。
高教大众化,尤其是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必须取消高考。优秀学生试行推荐制,其他学生与高校实行双向自由选择。一两年内,就应弱化高教招生录取中的高考分数唯一标准机制,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各高校开始探索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高中毕业生,以综合素质、个性特质、行为倾向、创新禀赋等多个标准录取新生。高校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并行十年后,待没有必要高考分数,可以选择其他学习成绩纪录作录取参考时,才取消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三)高教分类、改学制。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知识教育体系”设置的,而工程与职业教育,是“知识+行为体系”教育,师范、艺术、医学、建筑、工学、技术等专业院校,实际上是典型的职业教育。进入21世纪,大量设置的高职院校,已经明确是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大众教育。中国的高校分类发展,已势必在必行,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型”高校定义为“精英”教育,“职业型”高校定义为“大众”教育,“精英教育”培养“通才”,“大众教育”培养“专才”。前者,占年总招生比例的20%~30%,后者占80%~70%。
只要缩短基础教育学制、取消高考制度,让学生自由选择高校,同类高校间的竞争,必然加巨,分类就会自然向人才培养目标细分方向发展。一般来说,自然竞争形成的结果比政府指导、计划的结果,更符合社会人才实际需要。
基础教育学制压缩后,高等教育学制,要适当延长。现在的普通本科教育,学制要延长到五年,本科生毕业时21岁。如研究生学制不改,则硕士毕业24岁,博士毕业27岁。高职教育要设置三年、四年、五年不等的多种学制(高职毕业生最小有19岁),由学生自愿选择。这样的学制安排,将带来社会高级劳动者就业年龄相对提前,以缓解我国2020年以后(改学制13~15年后才有新学制高校毕业生),高级劳动力紧缺的可能性。
高校第一学年至一年半,完全接受高等文化基础教育,从二年级(或二年级下学期)起,开始自由选择专业。这样的学制和教学内容安排,让高校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专业有所了解之后,再选专业,既照顾到高等教育基础知识和“通识”的需要,又照顾到学生选择专业目的性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个人学习兴趣的满足。
90后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平均智商水平相对较高,接受新生事物快,但个人意识浓厚,灌输性教育效果差,引导性自主选择学习效果好。总的趋势是计划安排的专业学习兴趣低,自己选择的专业无怨无悔。
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与专业计划,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政府可用经费资助引导高校的发展和专业的设置,教育行政部门用教学资源统计公开与综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公布,为社会提供正确信息,创造高教公平竞争环境。
新学制实行13~15年后,随着高教适龄人口减少,基础教育学制缩短,升学率提高,必然增加社会就业量,与劳动人口增量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反向调节,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
三、发展的未来在原创
近30年来,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飞速发展,但真正是本土的、原创的东西却不多。任何行业、任何单位,只要讲改革、谈发展,言必称、论必及欧、美、日,把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范式、榜样来模仿。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必经过程,但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再也不能全靠仿效别人了,只能按中国的国情研究出自己的东西,才可能适合中国的国情需要,外国的理论来源于外国的实证研究,不一定适合中国,只能作为参考。中国的问题千千万万,只要联系实际,深入研究,就必有所获。
作者是教育学科的外行,从事高职教育研究五年,就发现如下状况:
1、教育学科缺了“学理学”。医学有个“病理学”,为医学开辟“医”的新方法;法学有个“法理学”,为法学设定方向;认识自然,有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为自然找规律。教育学,也应该有一个“学生学的原理学”,为“教”找到教学规律。
“教育”,本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事情,目前只对“教”研究,对“学”的方面研究十分贫乏。一个“教育心理学”学科,没有看到系统的按学生年龄段的分类研究,起码分类有“婴幼儿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少年教育心理学”、“青年教育心理学”。而且,教育心理学不去研究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研究老鼠的思维方式,得到人的心理规律,追求所谓原理。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儿童、青少年与过去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变化较大,给教育工作者有益的东西,却很少有人去研究。
据有关机构调查,现有中国有10%以上的人口有心理疾病,有1%的人口有精神病状况,高校学生跳楼事件时有发生。高校要认真研究学生“学的规律”,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反映。把这些研究综合到一起,就是“学理学”。
2、教育学科缺了“政府教育学”。中国是政府办教育,已演变成政府投资办教育,甚至政府包办教育,管理一切教育的一切事务。而政府官员们,大多不是学教育的,但他们具有最高的教育决策权,甚至委派大批非教育专业的官员,到大学任最高行政长官。一般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办学规律与政府主导办学的机理,必须有一个原则与原理性的解说。这本是教育学者和研究者的义务,学者不说,官员不知。所以,中国政府办学不足的方面,最终的技术性根源,是教育内部的学术研究不到位造成的。
3、教育学科缺了“教育经济学”。教育是公共产品,是公益性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内部也有经济问题。如:教育成本问题、教育投资问题、不同教育类型基本设施定额问题、教育实习实验投资问题、财政拨款问题、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分类问题、教育工资结构问题、学校办实业问题、学校增收问题、教育捐赠问题等等,教育学都没有回答。
“政府资助各类教育的标准”与“教育成本”两个问题,是中国目前最需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可教育学和教育研究基本没有涉猎,谁也说不清高校的教育成本结构是什么?生均成本是多少?发展成本与规模成本效应等。
4、教育学科缺了“创新教育学”。经初步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创新人才无处不受到打击、限制,很难脱颖而出。
北大确定全国39所中学具有2010年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资格,河南省实验中学推荐学分前3名上北大,校方明确表示目前制度下,推荐时主要考虑的还是成绩,“偏才”和“怪才”很难被挑中。基础教育如何发现并培养“偏才”、“怪才”,高校如何招收到“偏才”、“怪才”,就是“创新教育学”研究的问题。“偏才”和“怪才”不一定全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具有先天创新禀赋,但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一定在“偏才”和“怪才”之中。
基础教育,发现、引导、选拔、推荐创新人才,有学问;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也需要深入研究。
5、教育学科缺了“学生发展教育学”。任何高校毕业生就业后,就有一个事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问题,在高校有限学制内,如何培养学生未来的发展力,是高等教育学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学生就业、创业、职业生涯发展、进步、升迁,都有规律可循,可教育的基础条件、个人素质培养、性格与品质倾向等,都不可或缺。哪能些是个人问题,哪能些是教育问题,需要分清主次,明确教育义务。
上述关于教育学科的认识,不一定正确,只是从实际工作中抽取出来的不成熟的想法。因为学识水平与专业限制,不可能对其作深入的研究,但相信对这些真问题的研究,最终得到的规律性总结,必定是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原创,即首创,非抄袭模仿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独特个性的物质或精神成果。中国不缺少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但缺少具有原创性的研究。
中国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只要联系实际,都有成千上万的现实问题需要研究,只因高校学术浮躁,重数量、轻质量;重发表、轻实质;重说理、轻原创。这种非科学的教育、科学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中国的学术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另外,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不到重视,是社会发展的近视。
因此,建议高校研究生教育,不要要求学生发论文,只要求学生有原创性的研究,那怕研究没有全部成功,必须拿出原创性的成果出来,才能让其毕业。起码对博士研究生要有硬性规定。
中国如果没有本土的、原创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中国的GDP 即使超过美国多少倍,也不会成为世界强国,硬实力靠软实力支撑,没有软实力支撑的硬实力,绝对硬不起来,硬起来了,也会垮掉。
实力,来自“原创”;中国未来的发展,靠“原创”;有原创的东西,才可能“出口思想”。
2009年11月24日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1957年5月),湖北蕲春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电 话:0713-8348688传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