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制” 另有图谋,北大闹剧何时修休?


        近日,北大一位老师透露,中学校长推荐制是为了应对清华五校联考的权宜之计。昨日,北大已经承认,此举是应对清华五校联招,提前抢夺优生资源。(重庆晨报20091127日)

自北京大学推出中学校长实名联荐制以来,网络舆论就未曾停息,鼓掌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建议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对此,教育部也曾提出过媒体和社会各界能够为这项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的希望。而远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尽管也有遗憾的是缺少对中国国情的把脉的感慨,但他也曾称北大此举是“动机高尚,目标伟大,心地也很善良”的。但据今天看来,我们所有的人似乎都被北大被忽悠了一回、愚弄了一回——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其实不是改革,北大原来是打着“改革”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旗号,来抢夺优秀生源的。

原本,当教育部已经首肯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改革性质以后,北大理应是应将错就错、韬光养诲,继续打着教育体体育改革先锋的大旗,力排众议让中国的教育改革有所看头的,却有为何要狂煽教育部的耳光,当众揭自家谜底呢?难道,果真就是北大已经“牛”到了连教育部的情分也不在乎的地步了吗?这个“另有图谋” 校长推荐制到底隐藏了怎样的一种意味?

设若说北大校长推荐制的“目标伟大”,也许很多人不会否认,揽天下之英才而育之,又何尝不是每一个高校的“宏伟”目标呢?但设若说北大校长推荐制的“动机高尚、心地也很善良”,我看就免了吧!北大的这种作法除了为自己抢夺生源冠以堂而皇之外,似乎再也看不出有什么“高尚”和“善良”!——只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北大似乎还算得上“诚实”,毕竟只是为“抢夺优秀生源”而“其实不是改革”的自爆家丑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其实,北大的校长推荐制原本就是一场游戏中国教育的闹剧。清华北大每年的生源争抢是白刃华的,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北大走出了炒作的第一步,看起来达到了目的,使得自己的人气大整,殊不知却给社会受教育公平埋下了祸根。当北大公示出具有推荐资格的学校名单时,本身就从名义上确定了一些学校的“名牌”地位,从而会导致愈演愈烈的生源争夺战更加地轰轰烈烈。而由此北大也在与这些所谓“名校”的撒血同盟中奠定了自己抢先占有优秀生源的地位。

 北大要强占高校“龙头老大”的地位本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统揽“天下英才”的北大果真就能啸傲天下了吗?设若如此,钱学森为什么临终时还在遗憾“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诺贝尔奖为什么总是无缘中国?温家宝总理为什么又“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

近些年来,北大倍受争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北大教授屡放撅词已成为网民炮轰的靶子,北大学子频出事端已让国民信心倍失,北大精神不存已化为国人的一声叹息—— 北大早已不是了昔日的北大,一个连蔡元培先生创立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八字校训都至今不敢恢复正名的学校,还能培养出一代栋梁么?

忆往昔,老北大以兼容并包精神闻名全国,因五四运动而奠定了在红色中国的历史地位;后来,北大在文革期间被抛上风口浪尖,在学潮后一蹶不振,退化成一所普通院校;尽管近些年出了几位著名的大话教授,也培养出几批优秀留学生,但在总体上除了有正在褪色的名誉光圈、招揽游人的少量老房子、国家格外的巨额拨款和学生入学分数较高之外,与全国其他院校如一丘之貉:学生也谈恋爱、也打游戏、恐怕还也抄论文,学校对教授也搞生产队式的量化考核管理,教授也忙着赚钱、抄论文和写思想汇报,都无甚特殊之处北大人像一群漂浮在世界荒原和人性汪洋里的孩子,很聪明,也很天真,但他们不想下船,不愿踩在泥泞的土地上,不想说自己原来也和周围的人一个样,他们觉得自己是上帝创造的天使。北大人就像一个个激情的炮手,喜欢狂轰滥炸,全然不顾是否该放炮,或者目标在哪里。看看这两年的媒体,很容易发现,北大教授的每一次发言,都会引发群情激愤;北大学生的每一次亮相,都会让人跌足眼镜——太多虚伪的狡辩和懦弱的逻辑,太多空灵的飘舞和人性的争斗,太多幻想的激情和无谓的感性,太多蜻蜓点水式的投机取巧——北大人面对自己应当承担的使命与责任有几个能够文思泉涌?北大人面对人们所期望的灿烂与辉煌又有几人能够笑谈之中瓜熟蒂落?北大人面对温总理的“内疚”与“忧虑”究竟有多大的勇气敢豪气冲天地说:“下次的诺贝尔奖属于中国北大”?!

北大之所以敢于自揭 中学校长推荐制的谜底:是为了“抢夺优秀生源”而“并非改革”。 无非就是因为自己底气不足而提前为自己托词罢了!——但当这个愚弄了全国人民“闹剧”以后,还有人愿意“被推荐”走进北大吗???

(李吉明20091128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