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不等于放任
采写:人力资源报记者李西琳
来源:《人力资源报》2009年11月30日
水至清则无鱼?
国内的培训咨询行业处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效应。不少培训咨询师反映,自己的作品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模仿和抄袭,网络社会的高速发展,让粘贴复制变得更加容易。培训师,本来是二十一世纪最为亮丽的职业之一,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一些培训师的真实水平产生质疑。另一方面,在这样多变的环境中仍然诞生出中国自己本土咨询品牌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和君咨询等,并开始立志为社会责任所担当。
有人说水至清则无鱼,抄袭现象不可避免。但我们并不能放任,而是更多地关注,把焦点放在如何打造自身过硬的品牌上,让不正之风悄然退去。
平常心不等于放任
抄袭现象不可避免,关于如何捍卫自己的权益,我们采访了为了捍卫自己知识产权频频打官司的培训师刘先明,分享一些观点。
是否涉及到商业利益
记者:有人认为要解决培训咨询界知识产权问题很难,因为培训是管理思想和技术传播的一个过程,谁都不是管理学的创始人,你怎么看?
刘先明: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培训产品和咨询成果,培训咨询机构应该进行合法保护,保护不是不让使用,可以依据法律许可使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著作权人原创性的知识产品,如果只是传播知识,公益性的传播、交流,那不涉及抄袭和侵权,但如果在培训过程中,具有商业利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记者:如何避免抄袭的现象发生?
刘先明:想要完全避免他人抄袭,那是不可能的。原创一个新东西,需要过程传播。在培训界,存在一些不讲诚信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师,而企业对培训师的了解又不多,因此,在一个著作权人传播他原创东西的同时,有些培训师是会抄袭的,而且抄袭屡屡获得利益,和这种抄袭一起获得利益的,还有与其合作的培训机构。
抄袭来得快打击也来得快
记者:咨询和培训的抄袭有何不同?如何树立品牌打击抄袭呢?
刘先明:咨询一般比培训难做,企业一旦选用了咨询师提供的方案,如果方案有错,或者不合适,那么,就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至于培训,培训师讲完了,企业可以听,但不一定用,即使用,也不会像咨询那样用得深刻。所以做咨询更需要慎重和科学。咨询一般也没有培训那样容易模仿和抄袭。发现和打击的成本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精力。尤其是获取抄袭证据方面比较难。如果一些培训机构和听过培训师讲课过的企业,不积极配合,举证就更难了。
树立品牌的同时也要对抄袭进行一定的打击,发现抄袭进行取证后我会采取法律途径来解决,进而借助媒体平台如网络等来联合打击抄袭,应该讲,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抄袭来得快,舆论打击抄袭,也来得快!
记者:会不会建议同行一起作出打击抄袭的举动来维护行业规范?
刘先明:抄袭有时候会涉及到较多的利益。企业里的培训主管、培训机构、培训师。而且,一些抄袭的培训师还挺有市场。
所以,面对这样的环境,建议的用处不大。只能从维护著作权的角度,严厉打击培训师的抄袭行为。大环境,个人是很难撼动或改变的,但是,可以撼动和打击抄袭的培训师。
想培训行业,没有抄袭,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么说,并不是任其不管,发现了,就要严厉打击。培训师更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讲诚信、讲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