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心理咨询
傅钰
“仁”,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精髓。儒家主张和谐、持中,要求天人和谐,物我和谐,人与人和谐。而和谐也正是当前中国党和政府治国的和核心理念,是世界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和谐的基础在儒家则是“仁”与“礼”,从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来看,“仁”与“礼”肯定了人的尊严与价值,规范了每个人服从社会和群体的行为,体现了人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群体秩序的尺度与标准。
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仁者兼爱,故从二。古时仁字,亦写做“忎”、“尸二”。从字形上看,仁字体现了“人”与“二”两个内容,可以理解为“仁”是关于数量和人之间的一个概念,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做人的道理,“仁”的异体字“忎”,也表示出类似的概念,即“仁”包含了心与心之间的关系。清谭嗣同《仁学》:“夫仁者,通人我之谓也。”明确指出,仁就是通人我的两利之道,也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仁”字不是孔子创造的,最早在《尚书》和《诗经》中即偶或出现,在《左传》和《国语》中逐渐多起来。郭沫若认为,“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在春秋以前甲骨文中找不到这个字。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走向崩溃,社会斗争十分尖锐复杂,诸侯兼并、臣弑君、子杀父、奴隶起义、国人暴动此起彼伏,不可胜数。同时盛行的以人殉葬的制度更是惨无人道。诸侯和士大夫阶层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开始重视人本身的存在价值和强调人作为个体的生存的权利,萌发了“民本”思想,提出人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仁”,给“仁”的概念赋予了人道的含义。这就是孔子提出并发展的“仁”的理论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复杂的多层含义,孔子不断对弟子阐述和澄清“仁”的概念。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讷?查版本)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十二》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十三》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十三》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对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十七》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仁的另一个含义,是感觉。成语“麻木不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有一大段的论述,“......手足麻痹,成为不仁,为其同在一体之中,而彼我痛痒不相省也。二人以上相偶,始能形成人格之统一体。同在此统一体中,而彼我痛痒不相省,斯谓之不仁,反是,斯谓仁。是故仁不仁之概念,可得而言也。曰不仁者,同类意识麻木而已矣。仁者,同类意识觉醒而已矣。......不仁之极,则感觉麻木而四肢痛痒互不相知,仁之极,则感觉敏锐,而全人类情义利患之于我躬,若电之相震也。”以当今心理学角度而言,“仁”包含了感觉和共情的含义,心理咨询师时刻当与来访者共情,体察来访者之感受,感觉来访者之感觉。
以心理咨询角度观之,心理咨询师当为仁者,心理咨询的活动当中处处体现着“仁”的概念。子曰“恭宽信敏惠谓之仁也”,“恭”即是相互的尊重,相互尊重在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尤为重要,咨询师不仅仅是表面上对来访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来访者的情绪、思想、感觉、价值观、生活状态的尊重,这是构建良好咨访关系的重要前提。心理咨询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个体之特殊性,每一位来访者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独特的对事物的判断以及敏感性,心理咨询师只有从内心深处真诚的对来访者的一切不带有任何成分的评价并且表示尊重,才能够与来访者建立一个好的咨访关系,以后的咨询工作才能够顺利展开。
“宽”字以心理咨询的角度阐释,应该是指“接纳”,接纳不是认同,不表示心理咨询师一定认同来访者的观点、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但接纳首先应建立在真诚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以宽容的方式接纳来访者。
“信”,信任、诚信。用在心理咨询上,是真诚。用真诚的态度去倾听,用真诚的方式去开展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才会有效果。同时“信”也体现在咨询设置上,开展心理咨询前一定要想来访者明确咨询的方式、收费的标准和计费方式,要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的可能的局限性,方便来访者的选择。广义上说,心理咨询业务的开展也要建立在诚信经营的基础之上。
“敏”,聪敏、勤敏、智慧。心理咨询面对着不同来访者、不同的经验和感受,无一相同。因此需要心理咨询师有足够的智慧去面对,一方面要在心理咨询取向方面对咨询理论和技术不断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大量阅读和学习社科人文的知识,甚至包括实事政治、社区新闻、各类型的电视剧、纪录片。首先建议心理咨询师要研究哲学、社会学领域的知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和组成,而哲学是研究人思想的学问,是建构不同个体差异的主要核心,不同的哲学观会有不同的人生体验,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一个未知的观点让心理咨询师做到足够的接纳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涉猎了相关知识体系,尽管有一种闻所未闻的观点,咨询师也会很快体察其在来访者意识层面中所起的作用,体察其背后的动力因素。
“惠”,系指恩惠、好处。心理咨询师给予来访者的“惠”,是指心理咨询可以促进来访者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促进来访者对解决问题的多种选择能力的提升,促进来访者对自身的体验,促进来访者人格的完善和社会功能的发展。这个“惠”子不妨理解为心理咨询效果。
由此而言,恭宽信敏惠构成的这个“仁”,正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养。做一个仁者,做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一定要通过促进感知觉的敏锐、人际关系的和谐、人自身心灵的和谐,完善人格,在心理咨询中体现“仁”的思想体系的核心。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