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访成为“灰色产业链”


                                            接访形成“灰色产业链”

 .
      在国家信访局来访接待办、全国人大常委会来访接待办、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办,以及天安门公安分局附近区域,除了聚集上访群众外,还有一个特殊群体——— 各地来京接访的干部。
    “青年宾馆1层和聚源宾馆一样,由私人老板承包,专门看守上访人员。在这里住一天,老板向当地政府收取费用,城市上访人一天200元,农村上访人一天100元,吃住都很差,不听话就会挨打。有时候私人老板直接去马家楼接我们出来,然后关起来,直到当地政府来接我们回去。”

    一些市、县驻京接访人员管理和工作疏松、粗暴,违规雇佣社会人员看管上访人员,导致访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同时,在北京,围绕上访人员的吃、住、行、“抓人”、“看守”、遣送等,明里暗里已形成规模庞大、畸形的“灰色产业链”。

    据内部知情者透露,进京接访人员最多时超过1万人,平时每个省驻京接访人员有数十人。一次重大会议召开前,东部沿海某省进京接访人员超过1000人,接访车辆300多部。

   各地方政府驻京工作组采取三种方式安置分流上访人员,一是自己租用房屋或宾馆设置临时劝返分流点,由驻京工作组照顾和看护;二是雇佣专业保安公司,由保安公司租赁场所和负责看护;三是直接雇佣社会闲散人员,由他们提供地点和看护。这些临时劝返分流场所,被上访人员称为“黑监狱”,因为很多人在那里被扣押手机、身份证,被限制人身自由,甚至被虐待和殴打。

    一份权威部门的调研报告显示,相关省市在京设立临时劝返场所73处,其中地(市)级设立的分流场所57处,占78%。46处为非经营性场所,例如农民的出租屋等;27处为经营的宾馆、旅店、招待所。

      太平街社区居委会治保主任张马玲告诉记者,一些接访干部素质低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乱停车,堵塞小区道路;二是粗暴,经常在社区里追打上访群众,“搞得我们社区治安混乱”;三是不爱护社区,在社区租房子,经常夜里打麻将、吵架、喝酒,烟头垃圾乱扔,把访民接回群居群宿,接访人员三天两头换,很难管理。

    据老访民林家原(化名)介绍,一些社会闲散人员、老访民、离职的地方接访干部,在熟悉了上访、接访的门道后,承包一个宾馆或租一个农家小院,演变成“职业接访人”,赚地方政府的钱。

    他说,上访人中有专门帮助接访人员打探、指认其他访民的,行话称为“点子”;还有人串通内部人士,给已经登记的访民“消号”,行话称为“画杠”。

   
    记者没有暴露身份,在国家信访局马家楼分流站外遇到了姓张的公司经理所说的“黑背景”,一个马仔与记者攀谈后说:“从马家楼接人出来,需要看管,可跟我们刘总联系,要抓上访人员也可以。”随后给了记者“刘总”的电话。记者拨通电话后称自己是刚刚来京的接访干部,不熟悉情况。“刘总”指点说:“看护上访人员,一天收费200元,只要你在街上指出来是谁,我们可以帮你抓人,押送到看守点!你们可以向当地政府报300-500元每人每天的费用,多出来的差额就归自己了。”记者问:“有没有办法消号?”刘总答:“这个比较难,但也不是不可以,我可以帮你们引荐内部人士,出多少钱,怎么消号,需要你们亲自去谈,他们不会和我这个中间人谈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并不是所有接访干部都素质低下,粗暴言行,事实上,大部分访民坦言接访人员并未打骂虐待他们。然而,少数人的行为给访民带来了身心创伤,其恶劣的舆论影响是十分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