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11月28日,我参加了《世界经济》在京师大厦举办的恳谈会,我被临时安排最后一个发言,我的即兴发言中涉及一些与会代表的观点,所以觉得还是有必要记录下来)。
今天的发言中,盛斌老师和张成思博士都提到了和我们《世界经济》对应的两份英文刊物《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 World Economy》,大家希望我们的刊物能借鉴些《The World Economy》的风格,我对这本刊物有一定的了解,我给这个杂志投过稿件,收到过他们主编Greenaway和匿名审稿人的回复意见,我想张斌对这个杂志应该也很熟悉,因为他也在这上面发表过文章。《The World Economy》是国际上刊登国际经济类政策性论文的三个主要的刊物之一,它主要刊登政策性的文章,也包括计量的文章,并不过于强调技术,模型,这和《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等刊物的定位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现在需要确定的是《世界经济》上要刊登什么样的政策性论文,我发现《The World Economy》上面的政策性文章后面是有经济学思维,经济学理论来支撑的,国内的某种趋势是,会写政策性论文的人就不太会写理论性文章,而《The World Economy》的作者不是这样,比如我们贸易领域的魏尚进,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 World Economy》两个刊物上都会看到他写的文章。刚才代谦博士说,高手是不用模型,开门用手而不用螺丝刀打开的是高手。我觉得不尽然,高手是把刀藏于心,不用拿出来就能开门的人。对于政策性论文,我们通常的写法是直接写出来,或者有了理论性论文后再提炼出政策性论文,根据我对我合作导师的观察,他通常先根据自己的逻辑判断,写出政策性论文,这个阶段他也是根据模型来推演的,然后再写技术性的论文,最后会发现技术性论文的结果和他不动笔墨做出的政策性论文的判断是一样的。我看过《世界经济》上面林毅夫老师写的关于汇率的一篇文章,通篇都是文字描述,但是背后有很精确严谨的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来支撑,比许多用计量做的相关文章要好很多。对于年轻人来说,写出技术性比较强而思想性欠缺的文章,比写政策性文章要简单。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把握需要长期的积淀,这就涉及到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对作者群的把握。
对《世界经济》作者群的把握也就决定了对我们刊物风格的把握,首先我们应该继续巩固现有的,和在座各位一样的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青年学者的稿件;其次,今天宋鸿老师提到了,我们《世界经济》上基本看不到中年作者的文章了,我想,我们不应该放弃这一部分作者,他们对现实经济有非常好的把握,而且有经济学理论的积淀,比如我们研究室在宋老师带领下近两年做的进口战略的研究,对现实中国贸易问题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虽然可能报告里面没有太多花哨的技术。第三,我非常赞同程炼博士提到的,我们应该给青年人一个成长的空间。这一点我觉得《季刊》做得比较好,我记得我第一次给他们投稿的时候,水平还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两个匿名审稿人都认为选题很重要,整体分析和结论也不错,但是一个审稿人认为你的分析,模型设定方面还不是特别规范,研究方法上和国际前沿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不同意发表。《季刊》有主编审稿的机制,姚洋主编就说,我给你一个修正的机会,但是还是有非常大的概率不能发表。这样,我经过半年的修改,达到了他们的要求。我想,这个机制就相当于作者在匿名审稿人和杂志的指导下,水平提升的过程。所以我们《世界经济》应该有眼光和气度来挖掘青年人,把他们培养成能达到我们要求的作者,这样也会提高他们对刊物的认同感。
关于作者群,我还想说说海归作者的问题。随着金融危机,大量的留学生回潮,我发现《季刊》《经济研究》上有不少海归的文章,特别是今年有一期《经济研究》上面大约有1/3到1/2的文章是海归写的。而《世界经济》吸纳的海归写的文章则比较少。经过我和经贸大等一些高校海归的交谈,我觉得他们也有在《世界经济》发文章的需求,因为他们在国内申请了基金后,需要发表,但是国际发表的周期非常长,这部分作者文章在专业上也是和《世界经济》对口的。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允许他们中文先发《世界经济》,英文再外投?因为他们的目标市场应该是国际期刊。《季刊》《经济研究》的论文都有再外投的现象。《季刊》对此明确规定允许,《经济研究》没有相关规定,如果我们允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稿源的质量。当然,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这种规定是否符合国际的规范。
第三方面,就是关于学术规范的,在当前中国的学术环境下,这已经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决定我们刊物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天大家谈的规范化更多的是说到了格式,标点符号的问题,我想在作以引申。张斌提到了要我们多批评,那我就提出一点点批评,前两年,《世界经济》曾经刊载过一篇金融类的综述文章,大篇幅翻译了国外的文章,我同学给作者写信,作者还不以为然,希望《世界经济》以后能杜绝这个现象。此外,关于数据的准确性,徐现祥博士提到了聂辉华博士曾经给很多人写信,提倡数据公开。我也收到这封信,我觉得他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在中国当前的学术环境下还不现实。这个制度在美国由AER开始倡导,实行的时间也并不长。比如我编的程序需要几个月,程序中核心的东西相当于我的源代码,让我公布出来,是有困难的。但是,我建议《世界经济》在这个方面做些推动,我们可以要求作者把所有的原始数据,程序提供给编辑部和审稿人,让审稿人可以用他的数据程序来复制出结果,以判断文章的可信度。另外,韩廷春老师提到了《世界经济》的关系稿件很少,很多是青年作者的文章。我也觉得我们的刊物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我经常给《世界经济》审稿,但自己的稿件几次让《世界经济》退稿,我对他们的处理方法是非常认同的,希望张斌能继续坚持,以学术标准作为判断稿件的依据。此外,建议《世界经济》给作者充分的尊重,刊物确实篇幅有限,但希望我们能找好平衡点,《季刊》就很少缩改作者的文章,有的论文30页在上面全文发表了。张宇燕老师提到了我们的刊物要改版成国际通行的小开本,张老师原来所在的亚太所的《当代亚太》杂志改版后非常漂亮,希望《世界经济》从内容到形式上也越来越让人赏心悦目。
(回忆记录于2009年11月30日晨6:15)
转帖:《世界经济》恳谈会发言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