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地产企业系列谈之三:央企地产业绩排名
核心提示:分析央企地产企业经营业绩,给人两个“惊讶”:一是相似和背景和起点,而不同企业的业绩却有天壤之别;二是央企地产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相比,业绩并不差,部分指标甚至高于行业标杆企业!
鉴于央企下属的地产企业中,有的企业还没有上市,如中国水电地产;有的是作为母公司的一部分,随母公司整体上市的,如中建地产、中铁房地产、中铁置业等;有的是“双主体”运作,其中一家企业已上市,另一家未上市,因此收集这些地产企业的业绩是较难的。也就难以进行整体测算和完全排名。
下表是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所收集到的相关企业的业绩情况。因为港中旅和南光集团在内陆的房地产开发量非常少,表中没有列及,而是把远洋地产和中航系的两家企业替换入内。
序号 |
企业简称 |
股票代码 |
业绩 |
备注 |
1 |
中国海外 |
0688.HK |
2008年中海地产营业收入266.11亿港元,三季度370亿元 |
土地储备约2373万㎡ |
中建地产 |
|
土地储备约1054万㎡ |
||
2 |
保利地产 |
600048.SH |
2008年销售额205.11亿元,2009三季度销售额323 亿元 |
|
3 |
招商局地产 |
000024.SZ |
2008年销售额79.2亿元,2009年三季报,营业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419.90%,全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
土地储备1100万㎡ |
4 |
华润置地 |
01109.HK |
2008年营业收入91.33亿港元 2009年销售目标为200亿元 |
土地储备2200万㎡ |
5 |
华侨城地产 |
000069.SZ |
2008年营业收入31.91亿元 2009年三季报营业收入24.76亿元 |
土地储备500万㎡ |
6 |
中铁地产 |
|
2008年合同额15.39亿元,营业收入6.7亿元 |
土地储备2008年底1000万㎡ |
7 |
中铁置业 |
|
2008营业收入39.34亿元 |
土地储备816万㎡ |
8 |
中冶置业 |
|
2008年房地产营业收入:42.45亿元,营业利润:9.34亿元。 200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8.46亿元,营业利润:3.96亿元。 |
土地储备:09年6月650万㎡ |
9 |
中国水电地产 |
|
|
|
10 |
中航地产 中航瑞赛 |
000043.SZ
|
2008年营业收入17.97亿元,净利润2870万元。200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9.43亿元,净利润565万,资产总额64.82亿元 |
土地储备超200万㎡ |
11 |
葛洲坝地产 葛洲坝海集 |
|
2008营业收入3.07亿元 |
土地储备100万㎡ |
12 |
中房置业 |
600890.SH |
2008营业收入0.31亿元 |
|
13 |
中粮地产 中粮置业 |
000031
|
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10.87亿元,净利润1.42亿元,商品房销售实现收入7.55 亿元。2009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47亿元,净利润1.28亿元。总资产达97.28亿 |
|
14 |
五矿建设 五矿置业 |
HK0230
|
2008年营业额为12.38亿港元,净利润:1.86亿港元。200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8亿港元,净利润0.41亿港元。总资产达到45.25亿港元 |
土地储备500多万㎡
|
15 |
远洋地产 |
HK3377 |
2008年营业收入64.87亿元,净利润13.88亿元, 200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4.88亿元,净利润6.70亿元,总资产达504.22亿元 |
土地储备09年上半年达1195.4万㎡ |
16 |
方兴地产 |
HK0817 |
2008年营业收入39.13亿港元,净利润9.01亿港元。2009上半年营业收入25.49亿港元,净利润4.34亿港元,总资产达341.81亿。 |
|
(一)起点相似,业绩迥异
除了中房集团、中国海外(中海地产)起步较早(1979年成立,1992年8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首开中资企业以香港本地业务资产直接上市之先河)和华侨城地产(成立于1986年)外,大部分央企地产企业都起步于1992年-1998年间。例如,保利地产成立于1992年9月,华润置地是1994年12月通过注资当时的北京市华远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即公司前身),由此开始了华润集团在内地拓展地产业务的历程,远洋地产的前身为中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虽然中铁地产、中铁置业、中冶置业等近几年组建成立的,但它们的控股子公司和成员企业中不乏1998年前就已存在的开发企业。另外,有些企业,如中航地产、中粮地产等,是几经变更而成为现在的企业名称的,但它们的前身也是很早就成立并涉足地产业务,其中中航地产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985年。在所有央企地产企业中,只有五矿置业、远洋地产、方兴地产等成立于2000年以后,相对而言,起步较晚。
虽然起步相似,但这些企业的业绩却相差很大,甚至可以划分为三个梯次:
【第一梯队】中海地产&中建地产、保利地产
【第二梯队】华润置地、招商局地产、远洋地产
处于第二梯队的这三家企业,其销售额大致在100-200亿之间。其中,华润置地2008年营业收入为91.33亿港元,招商局地产2008年销售额是79.2亿元,远洋地产64.87亿港元。另外,从相关渠道获悉,华润置地2009年的销售目标为200亿元,目前来看,几无问题;2009年招商局地产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也问题不大;远洋地产2009年全年的合同销售金额目标是110亿元,已于10月25日提前实现。这三家企业位居第二梯队,当之无愧。
【第三梯队】其他企业
其他十余家企业中,有的是重组不久,有的还没有重组,营业收入和销售额都在10-100亿元区间内,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例如重组不久的中铁地产,2008年的合同额仅为15.39亿元,中航地产2009年三季报营业收入也只有9.43亿元。再例如在业界知名度较高的中粮地产,继200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69.52%后,2009年上半年竟然出现了亏损,着实令人惊讶,显然其业绩还不能和中海、保利、招商等地产商相比;而业绩较为稳健的华侨城,2008年营业收入也只有31.91亿元,2009年三季报营业收入仅为24.76亿元。
(二)土地储备情况
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资源的竞争力,即土地与资金、人力等资源要素的竞争力,二是产品和客户的竞争力。其中,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资源,也是一种有限供应的稀缺资源,无疑是地产商争相获取的核心资源。另外,评价地产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包括规模性指标、盈利性指标、成长性指标、稳健性指标和运营效率指标等,其中土地储备量是成长性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而且某种意义上说,现有的土地储备量其实也反应企业的历史业绩,毕竟购买土地是需要付出资金的,其与企业的现金量、资产负债率等其他指标是高度关联的。另外,央企地产企业不同于民营房地产公司,前者往往持有大量的酒店、写字楼、工业厂房等经营性物业,所以资产量通常较大,而且资产量通常随着母公司的资产重组而发生剧烈变化,所以在综合研究央企地产企业的业绩时,我们没有比较各个企业的总资产及总资产负债率、净资产及净资产负债率等规模性和盈利性指标,而是选取了土地储备量这一全面反应企业历史业绩和成长性的指标。
从土地储备量看,央企地产企业可以划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中海地产、保利地产、华润置地、招商局地产等土地储备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企业,共有四家。其他十余家企业土地储备面积分别是120万、253万、500万平方米不等,但均未超过1000万平方米,属于第二梯队。见图1。
图1 截至2008年底主要央企地产企业土地储备面积(单位:万㎡)
(三)业绩不比其他性质企业差
业界人员,甚至一些资深专家和媒体评论员,总有一种偏见,认为国有企业业绩不如民营企业。在对所有央企地产企业的业绩进行综合研究时,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中大部分指标不仅高于“全行业”平均值,甚至还高于“大型企业”的平均值。
以净利润率为例,2008年全行业上市公司(基本可归属于大型房地产企业之列)平均净利润率为20%,而央企下属的16家上市地产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为21.13%。这或许与央企获取土地成本较低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开发理念及商业模式不同:与其他性质的企业相比,具有国资背景的央企地产企业更注重成长性和稳健性,而其他性质的企业往往过于追求规模扩张速度,或者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但无论什么原因,央企地产企业所具有的背景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是其他性质的企业所难以比拟的。以万科和保利2008年新增土地楼面地价为例,万科新增土地楼面地价为1941.37元/平方米,保利地产新增土地楼面地价为1036.42元/平方米,比万科便宜913.26元/平方米,如果再考虑各个新增土地储备地块的时间和区域结构,保利地产新增土地价值则要大大于高于万科新增土地储备,也就是说,万科的2008年新增土地储备相对地价要远远高于保利地产。时间再往前,2006年至2008年三年,保利地产土地储备楼面地价仍然以2051.36元/平方米,大大低于万科的2516.87元平方米。
如果再进一步对比盈利性、成长性等其他指标,我们发现,央企地产企业的净利润率甚至高于所谓的行业标杆企业万科。以2008年为例,万科地产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409.9亿元,同比上升15.4%,净利润40.3亿元,同比下降16.7%,净利润率9.83%。保利地产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155.2亿元,同比增长91.24%;净利润22.39亿元,同比增长50.35%,净利润率14.43%。而中海地产2008年全年营业额为港币188.9亿元,净利润达到港币50.5亿元,净利润率26.73%,是万科的2.72倍。
图2 2008年房地产部分“百亿俱乐部”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