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货币政策一定要坚决退出
与往年在12月份召开不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前至11月底召开(又有消息说推迟到12月10日以后)。由于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此次会议比以往更加引人关注,而首当其冲的即是货币政策的转向问题。24日,在货币政策可能进行微调等多个消息影响下,A股市场巨幅下挫(11月25日《广州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给明年经济政策定调,明年应该确定什么样的货币政策理所当然备受关注。这首先要回顾和总结去年应对金融危机时出台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背景和最终效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出台的,具有“突发性和临时性”措施的味道,这就决定了在经济趋于好转和平稳的情况下,这种政策不可能常态化,而是要用常态化的货币政策取代之。虽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起了巨大作用,促使中国经济迅速走出低谷,GDP增速快速反弹,全年保8目标无忧。但是,也必须看到在实际执行中,“适度宽松”变成了“过度宽松”,成为了扩张型货币政策。结果使得信贷投放前10个月就达到了8.92万亿,全年有可能突破10万亿的天量,而2008年全年信贷投放只有4.9万亿,高出一倍多。
天量信贷投放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三农”以及部分中小企业的同时,也使得实体企业难以消化过猛过多流动性,促使其流入到了股市楼市资产价格上,使得其过猛上涨,泡沫逐渐出现。特别是房地产市场无论土地市场还是住房价格都远远超过了2007年的热度,如果这样“热”下去,金融风险将会凸现。《环球时报》25日报道说,法国巴黎银行称,除非国家监管层开始对已经创下纪录的贷款额严加控制,否则中国将面临日本式的泡沫风险。在泡沫破裂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八十年代,日本日经指数猛涨了六倍,东京都市区的商品房价格也翻了四倍,从而导致了日本人所谓的很小或者没有经济增长的“失去的十年”。如今的日经指数仍然徘徊在1989年12月所达峰值四分之一的水平。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本月20日表示,中国可能需要拿出“行动而非空话”来防止贷款和资产转化为泡沫。
从通胀预期看,虽然中国当前CPI仍然处在负值状态,但是,近日由于天气原因国内蔬菜、水果价格全面上涨,生猪、粮食都出现微涨,CPI转负为正就在眼前。由于中国对市场掌控能力有限,CPI可能出现巨大惯性,使得在明年一季度各种农作物“青黄不接”阶段出现大的涨幅。同时,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资源资产价格都在走高,中国面临输入型通胀就在眼前。国内外因素相互叠加,对中国物价将会造成大的冲击,因此,千万不敢贸然说中国近期无通胀之忧。通胀也许说来就来。
在中国出口没有根本改观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增加很快,说明国际热钱正在觊觎中国市场。金融海啸后各国政府大松银根,这笔本来是为挽救银行体系的“救命钱”,一年后变成在资产市场兴风作浪的热钱。头戴“新兴”及“亚洲”两顶帽子的中国市场则成为热门选择地。同时,据悉,自去年10月至今年11月中,流入香港的资金高达5675亿港元,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称其为“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热钱身在香港而心在中国市场。只要时机成熟,潜伏在香港的热钱就会大举进入中国,或进入A股和房地产市场或豪赌人民币升值。热钱将推高外汇占款增长,外汇占款增长将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剧增。
因此,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应急性扩张货币政策在明年必须果断退出。明年信贷投放规模要回归到常态增长率15%最多18%上下。假如今年信贷投放新增10万亿元,那么,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将为40.3万亿元,明年信贷投放应该在7.245万亿元。央行必须保持选择货币工具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包括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回笼货币力度,必要时上调利率也是选择项之一。
总之,明年一定要控制货币、放活金融、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扩张型货币政策一定要坚决退出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