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安徽省省级优秀学生不再享有高考加分投档政策,并且不再享有免试保送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资格。
应该说,这是高考加分制度实行变革的一个很好开端。
作为中国大学招生目前最为公平的方式,高考制度恢复30多年来,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受到了普通民众的赞许。但高考制度中的加分制度,却不时地蕴藏着权势元素,有的地方甚至表现得触目惊心,对社会和谐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挑战着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成为高考制度自身的毒瘤,因造假而获“加分”与高考如影随形。
近年来,随着平行志愿、网上公示制度的不断完善,伪造加分条件而获“加分”的腐败现象也是加速被披露,今年,这一丑闻被推向了极致:重庆市爆出31名考生因谋求加分,竟然伪造成少数民族成分,实在是数典忘祖行为,最终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鸡飞蛋打。其中,其父为县招生办主任的重庆市文科状元,成为伪造加分条件的最大受害者,其父也受到了应有的惩处;浙江省绍兴一中因航模增加20分的19名考生中,就有13名考生的家长是地方权势人物,其他6名也全是教师子女,其公正性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质疑。而据2008年高考成绩统计,浙江考生每增加一分,就可超过200多名竞争者。
高考制度恢复30多年,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一个“考”字。可随着“考”字令权势失效,有人就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幌子下,以完善高考制度为名,炮制体育加分、奥林匹克竞赛加分、电脑制作加分等多项内容。这些加分项目,权力操纵起来很容易,且和所学专业并无关系,根本就不具备加分的意义。那些真有特长的考生,应该报考其专长专业,无需在不具专长的专业上和其他考生不公平竞争。
还有以“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为由给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就显得更为荒唐了。那些和少数民族考生居住在一起的汉族考生,同样在“教育条件差”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却不能享受加分照顾,而那些居住在大城市的少数民族考生,却照样享受高考加分,这才是诱导民族造假的罪魁祸首。笔者为此担心:纷纷改民族,汉族成劣等?
解决基础教育薄弱地区考生的公平性问题,应该是加大教育投入和录取照顾“双管齐下”,而不是目前在北京可以上清华、北大的成绩,在一些落后地区却只能上普通本科。
安徽省规定省级优秀学生不再享有高考加分投档政策,可以有效地避免权势在“省级优秀学生”评定中的作用,让“省级优秀学生”的评比更加公正。
教育部部长临时易人,中央或将决心结束连续多年的教育混沌状态。笔者希望教育部能以此为契机,以安徽省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加分”为突破点,取消一切加分项目,让“考”字成为公平高考的唯一。
我的相关文章:
纷纷改民族,汉族变劣等?
为建议停选“三好学生”叫好!
周济,您只需做减轻书包这件事
停办孟母堂与教育垄断
均衡教育,一个乌托邦式的口号
重点中学停招,是浪费教学资源
新闻链接:
安徽高考加分调整省级优秀生不再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