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出口大幅收缩影响,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6.8%下滑至6.1%,创19年来新低。但经过季节调整的季度环比GDP增速,则从去年四季度的2.5%反弹到了6.2%,显示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本次调整的底部。
此外,月度数据也反映出了更多复苏的信号,表明去年11月所推出的刺激政策开始变成真实需求,并将在未来几个季度体现出其规模效果。我们仍然保持之前预测,即下半年GDP将有望高于8%,全年GDP预测7.8%不变。
从具体经济指标来看,物流和采购协会所编制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继续反弹,在3月和4月连续两个月在50以上,表明经济正处于扩张期。此外,受益于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M1在3月大幅反弹到17%(2月为10.9%),表明企业的流动性状况有所好转。
不仅如此,工业生产也开始有所恢复,3月同比增长8.3%,高于头两个月平均3.8%的增速。不过,4月发电量数据下滑,显示工业反弹的基础尚不够坚实。刺激财政政策项目的落实比预期略慢,可能是背后的主导原因。
国内需求方面仍然保持良好态势。受信贷增速猛升和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提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月底已经达到30%的水平。如果扣除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负的影响,实际投资增速可能达到36%的水平,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
消费增速尽管略有放缓,但扣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增速仍然保持在16%左右的水平,其中汽车消费受政策影响反弹明显。从收入情况来看,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1.2%,农村居民收入增速8.6%,均高于2008年水平,预计将能继续支撑消费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
尽管CPI已经连续两个月为负,但主要反映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翘尾因素的影响,因而,现阶段的价格下跌仍然在好的通缩的范畴之内。我们认为,资源价格改革以及目前流动性充裕的状态,将有助于CPI在四季度回到正值区间。
简言之,去年11月以来推出的财政刺激政策已经开始见效。越来越多基建项目集中开工,将推动工业生产在未来几个月继续反弹,就业状况和消费将有望得到提升。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认经济复苏已经开始。
政策层面上,落实前期中央财政及地方配套项目,加快保障房建设,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教育及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仍应是政策关注的重点。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如果有新出台的刺激政策,我们认为也将着力于刺激消费,而不是继续扩大政府投资。预计下半年GDP增速将反弹至8%以上,全年GDP预测7.8%保持不变。
中国经济的复苏景象逐渐显现,连大洋彼岸的欧美主要国家,市场信心也为之一振。近期欧美PMI指标回暖,工业生产开始企稳,美国消费反弹,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明显上升。那么,中国复苏对于亚洲各邻国的影响如何?中国能否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引擎?
我们借助联合国商品贸易资料库(UNCOMTRADE)的国别进出口产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从亚洲其他国家进口增长迅猛,使得中国成为亚洲出口增长的关键引擎。不过进口之中60%是用于出口加工的中间产品,也就是说,中国进口不是为满足国内需求,而是为了出口。这样一来,全球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大幅收缩(一季度减少20%)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从亚洲进口的大量减少。近几个月亚洲各国出口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因而,中国经济可能在更大意义上是亚洲经济与世界经济贸易联通的枢纽,而不能在严格意义上被称作亚洲经济增长的引擎。
中国从亚洲各国的进口占总进口的62%(2008年),其中日本、东盟五国、韩国和台湾占据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的四位(第二位是欧盟),占中国全部进口的43%。过去几年,中国从亚洲国家进口的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机电设备贸易的繁荣。亚洲前十位中国进口来源地中,50%是机电产品,比十年前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
中国对亚洲国家赤字占2008年GDP的0.9%。其中,对台湾贸易的逆差最大,韩国和日本次之。与台湾贸易中,将近一半是机电产品;韩国和日本的情况也差不多,机电产品分别占进口总额的35.9%和42.8%。除了亚洲各国在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方面的因素,全球化和产业内垂直分工,使得全世界的制造业将其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中国,是形成这样一个格局的关键原因。亚洲内部的生产分工,决定了中国从亚洲进口的60%是用于最终加工装配的中间产品。因而,全球需求是带动中国从亚洲各国进口的最终动力。
去年四季度以来全球需求的萎缩,已经造成中国出口大幅下滑。受其拖累,中国从亚洲进口也开始暴跌。这一情况发生在中国的投资、消费内需都还保持比较平稳增长的前提下,从另一个角度也论证了,内需并不是中国从亚洲进口的主要原因。
前瞻地看,全球需求尽管最近有转暖迹象,但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可能继续保持低迷。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出口在今年四季度之前,都不太可能恢复正增长。这样一来,中国从亚洲进口也仍将持续疲弱。中国所出台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无疑将有助于增加与这些政策相关的机械设备和大宗商品进口,但这对于制造业中间产品主导的亚洲进口来说,帮助十分有限。相对而言,投资拉动的经济复苏,可能会给新兴市场中拉美、中东等大宗产品出口国经济带来更多利好。■
中国是亚洲经济增长引擎吗?
评论
编辑推荐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