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绿与蔚蓝中放马读书



在碧绿与蔚蓝中放马读书
——关于阿泉的散札零墨
葛筱强

一

与内蒙的作家、书爱家张阿泉互通音问始于二00一年岁末。当时我在乡下的一所中学当教员,平日除却日常的琐碎教学课业,自己仍坚持边读边写的积习,单位订阅的《吉林日报》东北风副刊每周必看。记不清是哪天的报纸了,刊发了阿泉的二则精短读书札记,读后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欢。也是缘份,不几日,仍是东北风的二版上,刊登了成都作家殷世江的一篇散文,述及与阿泉的友谊,并提到了阿泉当时的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电视台。由于此前对阿泉的小品文已有了印象,遂产生了想与之结识的愿望,况且,赤峰与我生活的吉林通榆距离不是特别远。于是,我便写了一封信给阿泉。过了些日子,阿泉的回信与他赠送的题有“筱强先生灯窗闲读”的散文集《在书籍的凉荫里》一并飞落案头。阿泉在信中写道:“很愿意与你成为朋友。拙著《凉荫》寄上。我与苇岸不相识,书内却有一篇纪念他的长文,你可以看看。”阿泉的信和赠书为我乡下枯索单调的日子增添了许多亮色,让我一见如故并喜欢的,不仅仅是阿泉“清如山泉”、“净如冬雪”的文字,还有那幅阿泉“一头水墨般的长发、身着黑白格子短袖衫斜倚在成都“六场绝缘斋”作为书封的照片,让我长久凝视。阿泉的气质与风神,真是像极了诗人徐志摩。为了表达我的欣悦之情,我写了一篇名为《枕前留梦有阿泉》的读书记,此文后来在《青岛日报》读书版刊登,成为我们如泉水般长流的友谊开始的见证。
二

读了阿泉的《<董鼎山文集>缀语》一文后,我知道瞩目董氏文章的阿泉书斋里还没有《第三种读书》一书,刚好我手头有此书的复本,随即挂号给阿泉寄了去,以表达对阿泉赠书之谊的回馈。得到此书,阿泉用细长且窄的便笺写了一封来信:“信、赠书均已收到,勿念。听说过湖北出了苇岸纪念集《上帝之子》,一直未遇见。应该有一些乡土风景的插图罢!希望有机会得之,与《大地上的事情》并读并存。董鼎山先生的《第三种读书》亦好,泉斋未存,感谢良友读书心细,‘投之以木瓜’。只该书印装粗糙,我修整半晌,方觉心安。《凉荫》中提到的即是此册,《第三种读物》是我误记了。鼎山这样的读书大家,其大著真是得一本是一本。住乡下,虽寂寞,文化落后,却可接近自然,民风也淳朴。只是不要被地域所限,假期要常出来旅行。随信寄上旧作《掌上珠玑》精装本一册,聊作冬天的一角风景略赏。”随此信一起来的,即有阿泉信中提到的他精装本散文随笔集《掌上珠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一版一印。这本小书,有作家伍立杨、龚明德二人作序,阿泉的大学授业恩师、作家张放二信代跋,共分五辑,一辑“略带诗意的散文”,收入阿泉年轻时写的散文诗计三十篇,均透出阿泉“短悍晶莹”的写作风格;二辑“学子读书札记”收入的十五篇阿泉读书买书文章,与三辑“眉短眉长”收入的六十四则书衣题跋,已彰显出阿泉书爱家的本色,正如龚明德先生所说的:“写得入味,有韵律、有情趣、有色彩,是性灵之现,学是学不来的。”四辑“电视边角”收入阿泉作为电视编导工作中所写的三篇电视文化片解说词,不仅是作家“喜爱有加”、“不忍舍弃”的文字,更倾注了作家“聊寄往事不再、年华逝水的回望和遥忆”的深情。五辑为“特辑”,收录了六位亲朋挚友撰写的关于阿泉的文章,篇篇耐读,雅人深致,感人心肺,其中刘东河先生写的《在山泉水清又纯》一文印象尤深,私下认为此君当为阿泉的知音也。果然,阿泉后来寄给我的刘东河写的《阿泉:在古典主义的情怀中老了》一文,印证了我的感觉。刘东河评价阿泉道:“阿泉的古典主义情结,是感伤的浪漫,是精神贵族的自尊与破落。……说到底,真正与文学为伴、与书为伴、与学问为伴的人,都是心灵鲜亮而又苍老的人。”说得多好呵!
三

二零零二年春天,我与已故散文作家苇岸的妹妹马建秀联系后,将苇岸去世以后出版的两本散文集《太阳升起以后》(中国工人出版社,二零零零版)和《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二零零一年版)寄给阿泉。这两本书,加上苇岸生前出版的《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一九九五年版),是迄今为止苇岸生前逝后出版的全部书目。阿泉和我,都非常喜读苇岸干净朴素的散文。得到这两本书,阿泉在给我的信函中有这样的表达:“今日收到苇岸大著,翻读一过,很是欣悦!”能够让阿泉这个正品才子作家兼书爱家高兴,我亦跟着“很是欣悦!”在这封信里,阿泉还说:“今晨有春天的第一场雪降下,心里明朗许多。祝愿我们新年里会有大的飞跃。让我们互相支撑吧!”仿佛是美好的祝福,仿佛冥冥中早有注定,也是阿泉多年来读写甚勤、成绩斐然的必然结果,在这年的七月,阿泉因工作出色加之有“特殊的才华”,由赤峰电视台调至内蒙古自治区电视担任首席编导、总撰稿、制片人,同时主持内蒙古汉语卫视大型文化访谈栏目《顶级探访》。有了更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他一边“以学者的素养做主持人的事业”,一边“遍走国内外的书店”,一边牵头创办民间读书报纸《清泉》(后改为《清泉部落》),一边坚持“克制、慵懒和随缘”的写作,实现了自己在蒙古高原的碧绿与蔚蓝中放马读书的愿望。这年七月,在阿泉刚刚调到青城不久,我便孤雁远行,坐了三十六个小时的“草原列车”抵至呼和浩特,与心仪已久的阿泉欢聚了数日。在呼市的几天,阿泉除却工作以外,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陪我,白天逛书店和青城风景,晚上灯下闲聊文学与生活。也就是在这次短聚中,让我真切地领略了阿泉的聪慧、机敏与博学,真是让我望尘暴半天,心下钦佩得不得了。直到现在,在我有限的交往圈里,在我“亲密接触”过的作家里,我仍认为,阿泉是最富灵性的一位。
这次青城之旅,在阿泉的指点下,我买了整整一旅行包的上品旧籍,归家后,我写了一篇《呼和浩特访书小记》,记述了在呼市的买书经历。在返回东北的火车上,为了纪念我与阿泉的这次聚会,记下我对阿泉盛情的感动,我用手机短信的形式向阿泉发了一首诗《夜行车上——寄友人阿泉》:“当空旷的车厢里/响起孤独的音乐/当黑夜的原野之风/吹拂着我的血//是谁,让我和泪无眠/伴着子夜的哀歌/谁是草原上空纯银的流云/谁是仲夏夜里深情的眼睛//远方的鸟带来远方的道路/我跋涉着,但并不彷徨/蓝色的群星如同敲击的手指/散发着无名花的幽香//在夜行车上/有一颗心穿越茫茫黑夜/仿佛七月的翅膀/拍打着草原上的告别”。这首小诗,后来经山东文友袁滨之手,发在山东淄博周村区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淦水》上。
当年九月,阿泉给我的一封短札,颇富意趣,有如良友当面袖手清谈:“我在乌兰浩特呆了半个月,整天在宾馆里写稿。正是秋深时节,夜里出来散步,感受了东北地区的高远和凉意。小城书店太贫乏,只搜到五六册半价的名著,聊摆床畔。想尽早得暇进行写作。仍尊崇弘一法师一惯的‘养静用功’的理念。国庆节后,有一大册插图本新著寄你。秋季和冬季,是我喜欢的,有散文的意境,你是否有同觉?”收此信后不久,即收到由阿泉任总撰稿的十二集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插图解说词集《草原文明》(中国文史出版社,二零零二年版),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亮色的秋天,读完此书,我就着乡下瓦屋家中的炉火,写了一篇题为《草原文明的薪火不灭》的书评,刊发在《吉林日报·东北风》读书版上。

四

在阿泉调至内蒙古汉语卫视之后的转年春天,我也更换了工作,由一名乡下中学教员成为小县城的一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一晃已是七载,此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说也罢。惟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与阿泉始终未有中断电话与书信联系,为我灰暗、阴冷、人情浇薄的机关生活增添了生命必需的、弥足珍贵的真挚友情、慰藉和暖意。特别是二零零六年,阿泉在网络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栏目主持“草原盛会万次贴:一席最饕餮的精神大餐”,聚合了天南海北诸多的“读书种子”和“书林精英”。我亦在工余跟帖谈论自己的买书情况和读书心得。在这个栏目里,阿泉兄不遗余力地向书友们推介我,记得他曾这样不无风趣地写道:“吉林省著名的青年乡村诗人葛筱强同志近来的买书档次直线上升,读书也勤奋了许多,没有被县里的小官场淹没,成为东北黑土地里的一颗读书种子,这里要严重表扬一次。”还记得,我在草原万次帖上写了“一年来买书花了不少钱,提醒自己要有所节制”之后,阿泉回复道:“筱强此段文字诚实,深切,颇见性情,虽然不足四百元的书款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数字。买书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求,很奢侈,相当费钱,甚至是烧钱,必须与物质欲望进行争夺才行。但最主要的,不是节俭,还是要振兴经济,买书才可以‘为所欲为’,进入自由无羁的潇洒境界。”这不仅是阿泉自己购书藏书读书的切身经验体会,更是对我尽快提高生存能力的期望与鼓励。此番情意,怎一个“谢”字了得!
近两年,阿泉依旧力走边缘,沉缅书海,一身“泉石之性”,慨人生之短暂、叹时光之飞逝,以“小隐于山,大隐于书”为立身之本,秉持着“四奇主义”(读奇书、交奇友、写奇文、访奇境),虽然自己“曾经飘逸乌黑的长发在晨昏揽镜自照时也惊见渐杂渐密的白发”,但年深日久积成的“贪恋茶香酒醺布衣书味的平民奢侈,寄情大漠长河孤烟落日的边地朴拙”的衷曲未改,且历久弥坚,梦想并实践着“在写书话的快意中度过‘为书籍的一生’”。
二零零九年,是阿泉在写作上有大采获的一年。他的书话集《慢慢读,欣赏啊》和六集草原文化电视专题片插图解说词集《碧绿与蔚蓝》先后于三月和五月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均列入“纸阅读文库”丛书之中。两书出版后,阿泉同时用挂号给我寄来,且全为令人爱不忍释的毛边签名本。阿泉在这两本书的题识分别是:“阅读一种最生动最高贵的生活方式。筱强书爱家书林添草”,“书籍和自然是我们人生的两大导师。筱强仁弟晴窗闲览”。这两本书,又让我如当年读《凉荫》一样,度过了数晚深夜孤灯的美好时光。关于《慢慢读,欣赏啊》,成都作家龚明德先生评价说:“新闻记者的角色,使张阿泉的文字永远具有着‘活泼’的‘新鲜气息’,有了这个优长,在人员众多的书话写作群落中,张阿泉独具风姿。而且,这独具的风姿还是阶段性地不断升华的……”即由“纯美写作方向确立”阶段到“成功踏入质朴文字表述的峻险境地”阶段,再到“坚守严谨纸阅读之后再白描出理性阅读感受的可喜的、随心所欲的、用清淡话语熟练传达高贵内涵”阶段,而且,龚先生相信,“这种不断提纯拔萃、逼近炉火纯青的特质,在张阿泉今后的文字生涯中,会愈加发扬光大。”关于《碧绿与蔚蓝》一书的创作,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陈光林对阿泉有这样的定位:“总撰稿张阿泉是内蒙古电视台首席编导,不但是新闻人,更兼备作家、藏书家身份,长期偏重于草原文化的文献搜集和田野寻访,所以他笔下的文字具有质感和弹性,创造出一种特殊语境,达到了成熟程度。”在读毕这两本“厚积薄发”、“清风明月”、“踏雪寻梅”般的小书后,我深感两位先生精准隽永的评语真是切中鹄的,“直抵命门”,抓住了阿泉作品的神髓,道出了阿泉作品风格的迷人所在。
就像阿泉在《慢慢读,欣赏啊》一书后记中所说的一样,我这篇拉杂写来的长文也该打住了。作为阿泉的关注者、阿泉作品的“追读者”,惟愿他在今后如风的光阴里,继续在辽阔的内蒙草原上啸傲书斋,阅尽人间未读书,“在碧绿与蔚蓝中放马读书”的道路越来越宽广,在浩浩的书海里永远“灵思如泉”、“披沙捡金”,为吾辈读书人打磨出更多的晶莹剔透的“珍珠”和“扇贝”。
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七日深夜写毕于梦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