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爱学是高中的错吗?


 

    周末遇一大一本科学生家长,向我咨询儿子继续在国内上大学好还是终止国内学业到海外接受高等教育为好。此事让我甚为纳闷,我知道他儿子是第一志愿被录取的,全家人都为儿子能上理想中的本科大学而感到无比高兴,现在怎么又想出国留学呢?他儿子上大学才两个月,怎么会让他们萌发这样的想法呢?

    家长说,今天的大学与他想象中的大学相距太远。他说,在今天的大学中,既学不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更不可能学会怎样做人。他认为,高中时是管得过死,但大学太过放任自流。儿子上大学已有两个月,上的是大课,上百学生一起听课,作业很少而且几乎不批改。学校尽管统一安排晚自习,但学习状态明显不如中学。该学的没学会,不愿看到的或曾经担忧的却都变成了现实:睡懒觉、泡网吧、脏衣服堆积如山、不到自习室喜欢在寝室侃大山、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得过且过。家长说,他也经常与儿子保持联系,引导该怎样治学如何为人,但整个大环境如此,家长能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他也指望学校能有所行动、有所作为,但从他的神情和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学校的失望。他说,在两个月中,没有班主任、辅导员到班级、寝室与学生交谈,只有大二、大三的学生助理就一些具体活动向新生作一些交代和布置。家长觉得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从而也就有了让儿子到国外就学的想法。

    家长反映的情况,大学也不是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的一些管理干部和教师往往把造成此种情况的责任推给高中。认为是高中过难、过强、过度、过死的培养方式,让今天的大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最基本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他们认为,大学强制大一新生统一晚自学并且规定大一期间不允许自带电脑,就是考虑到当今大学生的这样一些具体实际。

    大学学风欠佳,真是高中教育造成的吗?我看未必。过两天我要到美国,远在美国的女儿让我带几本大学时的书。在整理她清华就学的书籍时,我有意识地翻阅她的练习本。清华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高标准严要求,女儿曾多次与我谈起,但当我看到女儿的练习本的时候,清华老师批改学生作业的工作态度仍让我感动。作业量比高中大,老师不仅批阅每一次作业,而且时不时会有一些评语。练习本中也有女儿的大量的订正,老师对订正的练习也一一批阅。考上清华的学生,相对而言,喜欢学习,会学习,但清华的老师没有因此放松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检查。会学习的学生得到了老师的检查、监督,不会学习的学生反而无人过问,这能说是正常的吗?清华之所以得到人们的推崇,看来自有其原因。

    责怪高中教育,指责学生,对于改变学风没有任何意义。重要的是要反思:大学老师是否都尽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大学除了“不许带电脑”、“统一晚自学”等粗放单一的管理举措外,是否需要新的管理思维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