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对手的博弈
——“应对气候变化笔记”之六
在英文中,“对手”这个词的含义来源是“使用同一条河流的人”。古代人处于农业社会,用于灌溉的河流是农业生产的“血液”,对气候干旱的地方来说,河流显然是极其稀缺的资源,自然成为不同部落甚至不同国家间争夺的对象。于是,“对手(rival)”出现了。
人类文明发展到工业社会后,河流的作用退居次席,但“对手”却依然存在,他们之间彼此争夺的是另一种稀缺资源——“石油”,工业生产的血液。
国际能源“对手”间围绕石油进行的博弈争夺,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一个持久不衰的热点。为了石油,世界在近三十年来打了大大小小多场战争,也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石油俨然成为了当今世界最硬的“硬通货”。谁掌握了它,谁就可以奇货可居,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强硬的声音;谁缺少了它,谁就不得不降低姿态,仰人鼻息,那些油少但力大的国家,急眼时甚至会抡起拳头诉诸武力。中东是世界上石油贮藏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也成为世界上是非最多的地方,成为被那些“油少但力大”的国家修理最多的地方。
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博弈,也让世界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石油的购入方和石油的出售方。前者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组成,它们是国际石油的主要消费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石油,由于其强大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地位,二战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上起主导作用;后者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为代表,该组织成员由11个富油国组成,它们多属第三世界国家,其出口的石油占到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50%以上。随着西方国家对石油需求量的日渐增加,OPEC组织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双方形成了一种相互妥协的态势:一方面,西方国家能够容忍富油国在经济上进行结盟——OPEC可以通过控制原油产量来提升原油价格,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富油国经济国力;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并不允许富油国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做大——扶持沙特,打击伊拉克,孤立伊朗,用以色列牵制中东地区的政治和军事,这些举措都显示出了西方国家对富油国发展方向的战略思维。基本上,西方国家是旨在让富油国能够“听话的”、以市场化的模式为其安全输送石油。
经过一次次的“对手”间过招,世界石油格局逐渐由混沌向有序发展,多数富油国认识到自己的地位角色,趋向于采用“蒙声发财”的方式,低调参与国际政治;那些有其他想法的国家,比如伊拉克,也逐渐被修理服帖,参与到西方为其设定的框架轨道上来。历数当今世界富油国版图,能继续保持高调、甚至敢向西方“叫板”的,大约只剩三个国家:
第一个是伊朗。在这个神权高于一切的伊斯兰国家中,国民财富的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控制的石油工业,伊朗原油出口产值占到其全部商品出口的80%,因此,该国的选民们更关注的是石油这块蛋糕的归属问题,而非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当石油价格达到每桶60美元时,石油对该国GDP贡献率就达到28%,可以想见,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会对伊朗人民的生活水平造成多么大的影响。随着世界石油价格的逐步提升,有了经济底气的伊朗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也日渐强硬,近几年来彼此关系一直剑拔弩张,成为继伊拉克之后被美国重点关注的又一目标。
第二个是委内瑞拉。这个南美最重要的产油国,近年来在其总统——有“反美斗士”之称的查韦斯领导下,频出惊人之举:2006年3月,委内瑞拉要求在该国开采石油的外国公司上交更大的利润份额;2007年,委内瑞拉宣布将4个重油项目国有化,本国的资本要占到至少60%;2008年初,一度威胁要终止向美国供油。
第三个要数俄罗斯。俄罗斯是世界上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产油国。自苏联解体以来,俄对石油贸易的依赖逐渐增强。普京尤其擅打能源牌,他一再强调:由国家控制战略资源更符合俄罗斯的利益,这对恢复俄罗斯国内经济,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力尤为重要。为此,普京向素有“石油帝国”之称的私有石油企业——尤科斯石油公司开刀,将尤科斯公司总裁、俄罗斯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问罪入狱,而把尤科斯公司全部资产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成交价纳入俄国有石油公司版图。尤科斯公司在当时是一家备受西方投资者青睐的石油企业,普京的这一举动在国际政坛上引起轩然大波,西方国家纷纷对俄政府提出疑议,但凭着普京的铁腕政策,俄政府最终完成了对国家能源系统的绝对垄断。
国际石油市场背后隐藏的这些博弈因素,也让石油价格大起大落。以2008年为例,国际石油价格在这一年一波三折:先是2008年1月22日创出86.6美元/桶的调整低点后一路上涨,至7月2日欧佩克油价创下每桶140.73美元的历史高位,7月1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曾创出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新高。此后,油价一路走低。至12月23日,欧佩克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价格将创下每桶34.49美元的低价,是自2004年7月以来首次降到35美元以下。2009年迄今,国际石油价格又呈现一路上升的局面。2009年1月1日欧佩克油价为35.58美元/桶,到10月19日达到每桶72.21美元,创下今年年初以来的新高。
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对手之间博弈的结果有好有坏,这取决于博弈双方的参与态度。一般来看,当西方国家与富油国和平相处时,国际油价就比较稳定;而一旦双方出现龌龊摩擦,就会引起国际油价的飙升。
从全球经济市场发展状况来看,历史上几次油价的大幅飙升,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冲击,甚至导致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国际油价比危机前大约增长了2倍,达到48.92美元/桶。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1974年全球进入高通胀期。发达国家经济体的通胀水平达到了13.95%,发展中经济体的物价水平达到了15.76%,其中美国的通胀率达到11%,日本达到了23.95%。2008年上半年,因油价上涨,导致全球经济运行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发达国家通胀率普遍超过预期,发展中国家大都偏高,越南和津巴布韦等国更是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