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下面一句“震无咎者存乎悔”。震卦是什么样子呢?是一阳动于两阴之下,就产生了震动,所以震者动也。震无咎怎么解释呢?我们有个成语叫做“动辄得咎”,《地藏经》里面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往往心念一动,就要得咎,就要造业。但为什么这里说“震无咎”呢?是因为存乎悔。
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不管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都特别讲究慎动,不能轻易妄动,尤其是伤筋动骨的大动,一定要小心。佛家为什么要讲打坐?腿子一盘,心也静下来,手也要放好,要结印,结禅定印,结菩提心印,修密法的还要结准提印,等等。结手印干啥呢?说白了,就是要把手管好,不能乱动,才能与所修之法相应。你修法,把手脚管好后,还要把心管好,心也不能乱动。这个时候要眼观鼻、鼻观心,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观想也好,就要找个东西让你集中精力,把你的精神拴住,不让你的心随便乱动。这是培养我们定力的很有效的一种修行方法。儒家说慎动,能够真正做到慎动的人,定力都是非常强的。儒家过去也是要讲打坐的,所谓“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当然这后面一句不太好,是说有些儒者的修养品格虽然很高,定力也很强,但是却没有什么用,临危之时只有以身殉国。
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是不可能不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一天到晚都在为柴米油盐操心;处在领导地位的人,要为事业操心,为团队操心;在官位上的人,还要为老百姓操心,都是必须要动的。真正想要参禅学佛,按照过去的说法,是要有大福报的人才能做到的,有时间、有条件专门习定的人不多啊!我们普通人做不到这些,就要学会忏悔。如果动了以后,出现了一些悔吝的事情,就要悔过自新,勤于补过,善于改错,这就是“震无咎者存乎悔”的感觉。
我们这里学佛的朋友比较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修习过忏悔法?佛教里面的忏悔法是很多的,汉传佛教里最著名的忏悔法是《粱皇宝忏》。这是梁武帝身为一国之君,亲自定下的一个忏悔修诵仪轨,他自己也是勤修不殆。大家不要小看了梁武帝,他虽然是个亡国之君,那是受大环境所迫,但他自身的佛法修为是相当高的。达摩大师到东土来,本来是想给梁武帝传法的。但是梁武帝当时还沉溺在造寺印经这些有相功德里,不能够与禅宗的无上大法相应,所以与达摩祖师一言不合,错过了当下开悟见性的机会。其实到了最后,梁武帝是七天水米不进,是坐化了的!当时侯景叛乱,先围困梁武帝数日,使之弹尽粮绝之后,才带兵杀入宫中夺梁武帝皇位。侯景是个叛国者,本来就是去弑君篡位的,可他进宫时梁武帝已经坐化了。侯景一看到梁武帝威风不倒地坐在那里,第一反应就是磕头,被他的威风大为折服!所以我们说梁武帝是不可小看的,他在历史上被称为菩萨皇帝,对佛法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很有贡献的。
《粱皇宝忏》是汉传佛教的忏悔法,在藏传佛教中,忏悔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密宗各教派共同的五加行里,必不可少的金刚萨垛大法,实际上就是忏悔法。书院有些朋友在愿炯法师那里皈依时,法师传授了这个忏悔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修没有修过?波师兄当年学密宗的时候,学得很辛苦。当年为了求法,连夜从海拔两千多米的雅砻江谷底翻山越岭,爬到将近五千米的山顶上去,深更半夜才抵达目的地。一路上各种困难都遇到了,虽然不是九死一生,感觉也是在生死边上逛了一圈。我们在山上一住就是十多天,上师一刻不停地念诵传法,也是一气就念了十多天,传了很多的高深大法。后来在其他上师那里,也得了很多密法的传承。说老实话,我要是全部修完这些密法传承,不说这一辈子,可能几辈子都修不完。那么,求这么多法来干什么呢?接受那么多传承来干什么呢?实际上,佛法修行是一法通,法法通。真正在一个法上修通了以后,其它的法都可迎刃而解。接受传承,只不过是接受一个口耳相传、代代不断的法脉,有了某个法的传承以后,如果以后遇到了与这个法相应根器的人,就可以传他这个法。你只要有这个法脉传承,你自己没有修也可以传。这就是法脉传承的力量,可以代代相传的。说老实话,我在密法当中真正下功夫修过的法就是忏悔法,真是有很深的体验。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无论是在何种修行之中,勤修忏悔是极其有效的。“震无咎者存乎悔”,如果一个人要修行,却又心高气傲,不知道虔诚忏悔,不知道自己身心的过错在哪里,你想成佛得道,想明心见性吗?根本不可能!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这是对第三章的总结。卦有小大,我们刚才说了,这是肤浅的说法。《易经》六十四卦,是一气流行的产物,是没有高低贵贱大小之分的。“辞有险易”指的是什么呢?是爻辞、彖辞、卦辞、象辞这些文辞,对这个卦本身吉凶悔吝的种种结果有个基本判断。易就是吉,险就是凶;无咎就是易,悔吝就是险。“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就是说,卦、爻、象、彖这些辞,本身是各就各位的,卦辞就是讲这个卦的总体内容,爻辞是这个卦中间某一爻的吉凶判断、精神内容,彖辞也是判断整个卦的,象辞是要揭示这个卦在人文精神中引申出的象征含义。总之,这些辞都是各管各的,就像我们政府的各个部门,各部门发出的文件只能管各部门的事情,农业部发的文件不可能去管教育部,教育部发的文件也不可能去管宣传部。《易经》当中特别讲究位,“各指其所之”就是各居其位。
这章比较简单,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这两句。这两句你认真体会到了,这一章就没有什么难点了。
刚才课间的时候,大家都对这个忏悔法很感兴趣,也提了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一个人老是觉得自己没有错,什么都跟自己没有关系,动不动就说“不是我的错”、“不关我的事”,老是这样的话,那就谈不上修心了。
明末的时候,张献忠在蜀地建立了大西政权,他有句名言:“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他要把所有人都杀光,而且还把这句话刻在石头上立了个碑,叫做“七杀碑”。提起张献忠,我们都会觉得非常暴力,是个杀人魔王,但他杀人是有理由的,他觉得人就是该杀。一个人生下来到长大再到死,每时每刻都在自然万物的供给下存活,万事万物都在为人服务,但是,人只知道索取,不愿意回报奉献。刚生下来的娃娃,手就到处乱抓,抓住什么东西都不放,到要死的时候,也要伸手去抓,舍不得放下世间的一切。人生的普遍情况就是如此啊!
当然,这并不能作为张献忠滥杀无辜的理由,他不知道一个事情——人心是有良知的,是会知道忏悔的。一个人如果知道忏悔,就是无咎,就不会一直错下去,就不该杀。这一章中“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这两句,我们一定要反复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