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马克思那样思考


 

像马克思那样思考
 
党的十六大号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争做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我体会这一要求包含以下三方面内涵:
(一)要有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的理论勇气和自信。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主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追求社会进步的理论工作者和社会实践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意味着我们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马克思的后面,无所作为地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的光环里。恰恰相反,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是最好的坚持,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在历史方位上,现时代的人们与过去、未来时代的人们处在平等的地位,从事着具有同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一定有能力用全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思考和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而不为前人思想束缚。
 
(二)思考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新的社会实践的不断拓展,新的观念、新的事物不断涌现,必然引起人们对某些社会现象、社会观念的困惑和思考。这些困惑和问题必需等到社会实践充分展开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时才能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有限的、宝贵的时间,集中放到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上,少做空泛的概念之争、形而上学之争。邓小平同志“不争论”的发明,正是源于对这一历史现象的高明洞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则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一原理,又是对“不争论”论的新发展。
从宏观上说,当前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事业的发展。这个“发展”是有特定内涵的:(1)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2)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3)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必须用发展的方法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我们必须冷静观察,大胆试验,审慎而积极地通过推进新的社会实践逐步解决新问题,决不走回头路。
 
(三)增强把观念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观念来源于对社会实践的思考,又是指导社会行动的锐利武器。对于常被称作执行机构的政府来说,增强把观念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尤其重要。
首先,观念要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和发展。为此,政府要发扬民主,端正执政理念,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推行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与专家咨询制度。其次,观念要具体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措施。改革开放之初,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讨论,之所以深入人心,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应,就是因为随着这次观念讨论的深化,党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政策,如恢复高考政策、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甄别右派政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等。再次,要建章立制,使观念上升为程序、机制和体制。比如,为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就要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干部述职评议制度等。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能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解决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始终考验着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从当下的社会实践出发,严峻考量前人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充分关注和设法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着力改良社会结构和完善生命价值。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万物之灵”¾¾人的称号,才能完成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