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林老师未解的情缘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那就是继承和延续优良传统里面的精华。饮水思源这句话,可能是天下所有有良心的人都不会忘记的。坐在办公桌前,想想我之所以能坐在办公桌上办公,与那些曾经给我理想插上翅膀的人们是决然分不开的。而林允富老师,却是我至今未能释怀的一个情结。

  大约在94年末、95年初,当时的西安晚报副刊情节老三届征文如火如荼,那些当年随着政治热潮而热血沸腾的莘莘学子被定格在一个具有特殊符号的历史云海,老三届!

       当时,我在西安某工地打工,闲暇时总喜欢看看报纸。一次,我被晚报副刊上面的情节老三届的征文所吸引。由于自己对文学的酷爱,所以就对文学类的文章格外钟情。于是每期必看,哪怕是报纸已被人家仍弃掉,我仍然会偷偷的捡回来,夜深人静时在路灯下品味。

      准确的说,老三届的文章让把我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的极力缩短了,而老三届的文章同时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于是我每每会在阴暗的灯光下,用别人废弃的纸张涂鸦,释放我那尚在萌芽的理想。

  林允富老师的情结老三届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文章里他写到母亲为他烙饼,灶火映在沧桑的脸庞的情景,几乎是成长在农村年轻人大多都曾有过的经历和感受。我就曾经有过,所不同的是灶火映红的不是母亲的脸庞。而是双目失明的祖母凭借日积月累的一种后来成为追忆的一种美好而又酸涩的生活经历。由于举办这个征文时,每篇文章后面都标注了作者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于是我就和林允富老是取得了书信联系。

  人处逆境时,总是有一种求生的本能。而林老师吧我的理想又推向了潮头浪尖。那时,我经常写一些不成题材的文章,由于自身条件的有限,总是对自己的东西心存疑虑。于是我就把自己写下的文章寄给了林老师,恳请他能为我指点。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身居大学教授的他,竟然为我这个打工仔认真的修改文稿,连错误的标点符号都一一纠正。这种可贵的品德可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难以寻觅。也正是他难能可贵的品质感动了我,从而使我坚定了奋斗的方向。前文说了,中国人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而知恩必报就是饮水思源的延续。心存感念的我,除了对林老师为我修改文稿的感激,更多的是他身上的那种品德让人感动。后来,我也曾多次和林老师书信往来,随着工作的变迁,疲于奔命的我疏忽了与林老师的往来。心有郁结,无以释怀,信手涂鸦,难报知遇。